针刺对泻剂结肠大鼠粪便的影响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2-29页 |
1. 祖国医学对慢性功能性便秘的古文献认识 | 第12-14页 |
·便秘的病名 | 第12页 |
·便秘的病因病机 | 第12-13页 |
·便秘的辨证论治 | 第13-14页 |
2. 针灸治疗便秘古文献认识 | 第14-17页 |
·循经取穴特点 | 第15页 |
·分部取穴特点 | 第15页 |
·辨证取穴特点 | 第15-16页 |
·针灸方法特点 | 第16-17页 |
3. 针灸治疗便秘现代文献认识 | 第17-20页 |
·治法多样,针刺为主 | 第17页 |
·针穴繁多,阳经为主 | 第17-18页 |
·诸经可用,胱胃为主 | 第18页 |
·多部取穴,各领风骚 | 第18页 |
·非针非灸,各有千秋 | 第18-20页 |
4. 现代医学对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文献认识 | 第20-26页 |
·慢性功能性便秘(CFC)的定义与症状 | 第20页 |
·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 | 第20页 |
·STC的病理生理学 | 第20-23页 |
·慢传输型便秘的治疗 | 第23-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5. 现代医学对慢性功能性便秘状态肠道菌群的研究 | 第26-29页 |
·临床调查 | 第26页 |
·实验研究 | 第26-27页 |
·临床调菌治疗进展 | 第27-29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9-33页 |
1. 主要仪器和药物 | 第29页 |
·药物 | 第29页 |
·仪器 | 第29页 |
2. 动物分组及模型建立 | 第29-30页 |
·造模前动物分组 | 第29页 |
·模型建立 | 第29-30页 |
3. 标本收集及处理方法 | 第30-32页 |
·处理方法 | 第30-31页 |
·含水量标本的收集 | 第31页 |
·pH标本的收集 | 第31页 |
·标本pH测定方法 | 第31页 |
·细菌培养标本的收集 | 第31-32页 |
·细菌培养方法 | 第32页 |
4. 统计学处理 | 第32-33页 |
第三部分 结果分析 | 第33-43页 |
1. 模型建立成功与否的判断 | 第33-34页 |
2. 不同处理方法在各观测指标之间的差异 | 第34-43页 |
·不同处理方法处理前后观测指标的变化 | 第34-38页 |
·显效观测指标优势处理方法比较 | 第38-41页 |
·有效处理方法中大鼠性别影响的比较 | 第41-43页 |
讨论 | 第43-47页 |
1.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43-44页 |
2.建立大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的方法和评定标准 | 第44页 |
3.取穴的方义分析 | 第44-45页 |
4.本次实验意义和不足 | 第45-46页 |
5.本次实验初步结论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附录(实验照片) | 第52-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