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主要地体中新生代地壳短缩作用与地体复原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前言 | 第10-17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1-13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3-15页 |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15-17页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7-26页 |
·概述 | 第17-18页 |
·可可西里-金沙江缝合带 | 第18页 |
·羌塘地体 | 第18-20页 |
·基本构造格架与构造单元划分 | 第18-19页 |
·中新生代地层展布特征 | 第19-20页 |
·班公-怒江缝合带 | 第20-21页 |
·拉萨地体 | 第21-23页 |
·基本构造格架与构造单元划分 | 第21-22页 |
·中新生代地层展布特征 | 第22-23页 |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 第23页 |
·喜马拉雅地体 | 第23-25页 |
·基本构造格架与构造单元划分 | 第23-24页 |
·中新生代地层展布特征 | 第24-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3 青藏高原主要地体的短缩作用与短缩率(量) | 第26-61页 |
·主要地壳短缩研究方法简介 | 第26-28页 |
·羌塘地体的短缩作用与短缩率(量) | 第28-40页 |
·短缩研究现状 | 第28-30页 |
·南北羌塘大剖面的平衡恢复 | 第30-37页 |
·地体构造变形特征、构造样式与变形规律 | 第37-40页 |
·短缩作用与短缩率(量) | 第40页 |
·拉萨地体的短缩作用与短缩率(量) | 第40-49页 |
·短缩研究现状 | 第40-43页 |
·措勤地区南北向大剖面的平衡恢复 | 第43-48页 |
·地体变形特征、构造样式与变形规律 | 第48-49页 |
·短缩作用与短缩率(量) | 第49页 |
·喜马拉雅地体的短缩作用与短缩率(量) | 第49-58页 |
·短缩研究现状 | 第49-52页 |
·特提斯喜马拉雅区剖面的平衡恢复 | 第52-56页 |
·地体变形特征、构造样式与变形规律 | 第56-57页 |
·短缩作用与短缩率(量)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61页 |
4 青藏高原主要地体的短缩复原 | 第61-68页 |
·短缩复原的技术原理 | 第61-62页 |
·羌塘地体地壳短缩复原 | 第62-65页 |
·拉萨地体地壳短缩复原 | 第65-66页 |
·特提斯喜马拉压地体地壳短缩复原 | 第66-68页 |
5 结论与存在问题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0页 |
个人简历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