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绪论 | 第9-12页 |
| 第一章 对河北省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现状调查 | 第12-22页 |
| 一、中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历史溯源 | 第12页 |
| 二、对河北省部分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开展情况的调查 | 第12-22页 |
| (一) 公共美术课开设情况 | 第13页 |
| (二) 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 | 第13-22页 |
| 第二章 对河北省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现状的分析 | 第22-32页 |
| 一、历史原因对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影响 | 第22-24页 |
| (一) “重人文轻科技”到“科技救国”的思想转变 | 第22-23页 |
| (二) 建国初期的现实对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影响 | 第23-24页 |
| (三) 文革期间美术教育的畸形发展 | 第24页 |
| 二、“实用主义”思潮对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影响 | 第24-26页 |
| (一) 思潮的形成及在中国的异化 | 第24-25页 |
| (二) “功利、工具主义”在社会、学校和学生层面的影响 | 第25-26页 |
| 三、全球文化一体化的后殖民主义语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 第26页 |
| 四、庸俗文化盛行的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影响 | 第26-27页 |
| 五、国家的教育考试政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 第27页 |
| 六、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地位有待确立 | 第27-28页 |
| (一) 缺乏明确的主管部门与健全的建制 | 第27-28页 |
| (二) 公共美术课程数量少、层次少、地位低 | 第28页 |
| 七、师资力量的匮乏造成的影响 | 第28-30页 |
| 八、对美术的认识误区给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带来影响 | 第30页 |
| (一) 传统“天分”观念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 | 第30页 |
| (二) 狭隘的美术理解观造成的影响 | 第30页 |
| 九、单一的授课形式缺乏吸引力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对河北省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 第32-46页 |
| 一、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要有清晰的价值定位 | 第32-36页 |
| (一)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 第32-33页 |
| (二) 应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 第33-34页 |
| (三) 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 | 第34-35页 |
| (四) 应重视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 第35-36页 |
| (五) 注重对艺术欣赏群体的培养 | 第36页 |
| 二、要充分加强河北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体制建设 | 第36-37页 |
| (一) 重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战略性意义 | 第36-37页 |
| (二) 建立专门的艺术教育机构 | 第37页 |
| 三、构建学科化的高校公共美术课程体系 | 第37-40页 |
| (一) 必修、限定性选修和任选课相结合 | 第38页 |
| (二) 经典作品与艺术史相结合 | 第38-39页 |
| (三) 尊重“中国传统”前提下的多元结合 | 第39页 |
| (四) 加强理论课,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 第39页 |
| (五) 知识讲解和自由评价相结合 | 第39-40页 |
| (六) 优化教学课程合理编写教材 | 第40页 |
| 四、加快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 第40-41页 |
| (一) 聘请名师、名家讲学 | 第40-41页 |
| (二) 确定专职教师、加强师资培养力度 | 第41页 |
| (三) 积极返聘已退休教授 | 第41页 |
| 五、拓展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形式,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 第41-44页 |
| (一) 民间艺术进校园 | 第41-42页 |
| (二) 发展现代化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 第42-43页 |
| (三)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活动 | 第43页 |
| (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优美校园环境 | 第43-44页 |
| 六、积极消除公众对公共美术教育的误解 | 第44页 |
| 七、尽快落实《全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 第44-46页 |
| 结语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附录1: 参考书目 | 第49-51页 |
| 附录2: 大学生(非美术专业)美术鉴赏力调查问卷 | 第51-53页 |
| 后记 | 第53-5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