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范我国民间借贷的法律思考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前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我国民间借贷概述 | 第9-23页 |
第一节 金融学视野下的民间借贷 | 第9-15页 |
一、民间借贷的概念辨析 | 第9-10页 |
二、民间借贷与高利贷、非法集资的理论边界 | 第10-12页 |
三、有关民间借贷的经济学理论述评 | 第12-15页 |
第二节 法学视野下的民间借贷 | 第15-20页 |
一、宪法提供了民间借贷合法化的根本依据 | 第15-16页 |
二、民商法及有关司法解释对民间借贷的规定 | 第16-17页 |
三、刑法和行政法规对非法集资的惩治 | 第17-19页 |
四、经济法上对民间借贷的法律调控 | 第19-20页 |
第三节 民间借贷的主要形式 | 第20-23页 |
一、民间直接借贷 | 第20-21页 |
二、合会 | 第21页 |
三、银背和私人钱庄 | 第21-22页 |
四、典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我国民间借贷的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 | 第23-30页 |
第一节 民间借贷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 第23-25页 |
一、民间借贷的发展现状 | 第23页 |
二、民间借贷弥补欠发达地区的资金需求 | 第23-24页 |
三、民间借贷促进发达地区的民间投资发展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民间借贷存在的主要风险和问题 | 第25-27页 |
一、民间借贷的主要风险 | 第25-26页 |
二、民间借贷与经济金融秩序 | 第26页 |
三、民间借贷与黑恶势力犯罪 | 第26-27页 |
第三节 民间借贷有关法律制度的缺陷 | 第27-30页 |
一、不同位阶法律规范之间不协调 | 第27-28页 |
二、关于非法金融业务活动界定不清 | 第28页 |
三、民间借贷最高利率限制无法律依据 | 第28页 |
四、民间借贷监管体制不健全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我国民间借贷的相关案件剖析 | 第30-39页 |
第一节 从"温州模式"看民间借贷的制度创新 | 第30-35页 |
一、民间借贷的先天优势 | 第30-31页 |
二、"真空地带"的三方博弈 | 第31-33页 |
三、关于民间借贷的体制构想 | 第33-35页 |
第二节 从"大午集资"看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制 | 第35-39页 |
一、孙大午集资案件始末 | 第35-36页 |
二、风险控制是金融监管的内在逻辑 | 第36-37页 |
三、合法借贷的进路思考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域外民间借贷法治化借鉴 | 第39-44页 |
第一节 港台地区民间借贷治理经验 | 第39-41页 |
一、香港持牌放债人的法律规制 | 第39-40页 |
二、台湾合会的治理经验 | 第40-41页 |
第二节 亚洲小额信贷模式的治理经验 | 第41-42页 |
一、乡村银行-联保模式 | 第41-42页 |
二、合作社-成员服务模式 | 第42页 |
三、政府-信用保证模式 | 第42页 |
第三节 美国社区金融的治理经验 | 第42-44页 |
一、社区金融的发展优势 | 第43页 |
二、社区金融的法律监管 | 第43-44页 |
第五章 规范我国民间借贷的法律对策和建议 | 第44-54页 |
第一节 完善有关民间借贷的法律体系 | 第44-47页 |
一、民间借贷的立法思路 | 第44-45页 |
二、明确合法借贷和非法集资的界限 | 第45页 |
三、明确民间借贷的市场主体 | 第45-46页 |
四、民间借贷的制度设计探析 | 第46-47页 |
第二节 有关民间借贷案件的司法考量 | 第47-49页 |
一、合理制定和正确运用有关司法解释 | 第47-48页 |
二、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和涉黑集资犯罪 | 第48-49页 |
三、完善有关民间借贷的案情通报制度 | 第49页 |
第三节 民间借贷市场规制与行政执法 | 第49-54页 |
一、明确民间借贷监管主体及其职责 | 第49-51页 |
二、健全放贷人借款人二元规范机制 | 第51页 |
三、维护经济金融秩序协调稳定发展 | 第51-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