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8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抗菌材料综述 | 第12-23页 |
·无机抗菌剂 | 第12-14页 |
·天然抗菌材剂 | 第14-15页 |
·有机抗菌剂 | 第15-18页 |
·抗菌剂性能的评价 | 第18-19页 |
·抗菌剂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9-21页 |
·抗菌剂载体 | 第21-23页 |
·凹凸棒石的理化性质以及开发应用现状 | 第23-30页 |
·凹凸棒石矿物简介 | 第23-24页 |
·凹凸棒石晶体结构特征和化学组成 | 第24-26页 |
·凹凸棒石的基本理化性质 | 第26-27页 |
·凹凸棒石的应用现状 | 第27-28页 |
·凹凸棒石的提纯及改性方法 | 第28-30页 |
·蛭石的理化性质以及开发应用现状 | 第30-35页 |
·我国的蛭石资源状况 | 第30-31页 |
·蛭石的矿物学特征 | 第31-32页 |
·蛭石的改性 | 第32-34页 |
·蛭石的应用现状 | 第34-35页 |
·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35-38页 |
·研究意义 | 第35-36页 |
·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创新点 | 第37-38页 |
第二章 改性凹凸棒石和改性蛭石的制备 | 第38-49页 |
·实验部分 | 第38-41页 |
·所用仪器 | 第38-39页 |
·实验原料 | 第39页 |
·Na/ATP和Na/VMC的制备及阳离子交换容量(CEC)的测定 | 第39-40页 |
·QPC/ATP和QPC/VMC的制备 | 第40-4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1-48页 |
·季鏻盐阳离子交换率的影响因素 | 第41-46页 |
·所制备的样品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改性凹凸棒石和改性蛭石的结构分析 | 第49-76页 |
·实验部分 | 第49-50页 |
·QPC/ATP和QPC/VMC结构和性能的表征 | 第49-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74页 |
·热重分析 | 第50-59页 |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59-66页 |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66-68页 |
·Zeta电位分析 | 第68-70页 |
·比表面积 | 第70-71页 |
·TEM观察 | 第71-74页 |
·小结 | 第74-76页 |
第四章 抗菌活性研究 | 第76-82页 |
·实验部分 | 第76-78页 |
·主要原料、试剂和仪器 | 第76-77页 |
·抗菌活性测定 | 第77页 |
·实验过程 | 第77-78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78-80页 |
·QPC/ATP的抗菌活性 | 第78-79页 |
·QPC/VMC的抗菌活性 | 第79-80页 |
·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5页 |
·结论 | 第82页 |
·展望 | 第82-85页 |
·存在问题 | 第83页 |
·凹凸棒石和蛭石抗菌复合材料发展趋势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4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