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安全保密论文

可信计算的动态远程证明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目录第8-12页
图索引第12-15页
表索引第15-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4页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6-17页
   ·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第17-20页
     ·主要内容第17-19页
     ·主要创新点第19-20页
   ·研究方法和目标第20-22页
     ·研究方法第20-21页
     ·研究目标第21-22页
   ·论文结构安排第22-24页
第二章 可信计算第24-42页
   ·国内外可信计算的发展第24-30页
     ·国外的可信计算第24-25页
     ·国内的可信计算第25-26页
     ·可信计算的主要发展领域第26-30页
   ·可信计算平台架构第30-33页
     ·TPM第30-31页
     ·TSS第31-33页
   ·可信计算平台的核心机制第33-37页
     ·平台完整性度量机制第33-35页
     ·安全存储机制第35-36页
     ·身份证明机制第36-37页
   ·可信平台远程证明第37-41页
     ·Privacy CA第37-39页
     ·DAA(Direct Anonymous Attestation)第39-41页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基于混合加密的可信软件栈数据封装第42-60页
   ·可信软件栈的数据安全研究现状第42-43页
   ·可信计算软件对象第43-45页
     ·TSP对象第43-44页
     ·对象之间的关系第44-45页
   ·可信计算数据封装第45-48页
     ·数据密封方式第45-47页
     ·存在的问题第47-48页
   ·改进原理和方法第48-51页
     ·密封功能的改进第48-49页
     ·解封功能的改进第49-50页
     ·性能和安全性分析第50-51页
   ·数据密封应用第51-58页
     ·数据密封具体过程第51-54页
     ·实验测试第54-58页
     ·实验过程分析第58页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四章 动态属性证明协议第60-82页
   ·远程证明的相关协议研究第60-62页
   ·证明协议的表示第62-64页
     ·证明结构图第62-63页
     ·可信平台使用知识的表示第63-64页
     ·平台安全参数第64页
   ·基于属性证明的协议第64-66页
     ·属性配置证书的发布第64-65页
     ·签名算法第65页
     ·验证算法第65页
     ·证书是否作废检查第65-66页
   ·动态属性证明第66-68页
     ·由CI发布的配置、度量值和属性的映像证书第66页
     ·度量属性签名算法第66-67页
     ·验证协议第67-68页
     ·协议分析第68页
   ·动态属性远程证明模型第68-73页
     ·发布方配置属性数据库第69-70页
     ·示证者生成度量属性证书第70-71页
     ·动态属性证明过程第71-72页
     ·通过CI验证证书是否有效第72-73页
   ·实验验证第73-80页
     ·实验平台第73-74页
     ·实验过程第74-79页
     ·实验分析第79-80页
   ·安全性分析第80-81页
     ·抗伪装攻击分析第80页
     ·度量属性证书撤销分析第80页
     ·平台隐私性分析第80-81页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五章 度量行为信息基的可信证明第82-94页
   ·可信计算行为证明的研究现状第82-83页
   ·软件行为和证明信息基第83-86页
     ·相关定义第83-85页
     ·行为的度量第85-86页
   ·可信平台的行为信息基验证模型设计第86-90页
     ·行为信息基证明模型第86-88页
     ·验证过程第88-90页
   ·实验与分析第90-92页
     ·实验方案设计第90页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90-92页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六章 可信远程证明在DRM的应用第94-110页
   ·可信计算平台的DRM的研究现状第94-95页
   ·数字版权管理第95-97页
     ·DRM基本原理第95-96页
     ·DRM技术问题第96-97页
   ·基于可信计算的DRM的设计第97-105页
     ·基于可信计算的DRM系统结构第97-98页
     ·基于可信计算的DRM的工作过程第98-105页
   ·安全性分析第105-108页
   ·本章小结第108-11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10-113页
   ·论文工作总结第110-111页
   ·进一步研究展望第111-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4-12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硏项目第125-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汉语语音基于包络频谱调制模式的连续情绪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