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QFD的电子连接头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QFD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模型 | 第16-47页 |
·QFD概述 | 第16页 |
·QFD的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步骤 | 第16-18页 |
·QFD的基本原理 | 第16-17页 |
·QFD的质量功能配置的基本阶段 | 第17-18页 |
·QFD的结构框架和基本程序 | 第18-25页 |
·质量屋的基本结构 | 第19-20页 |
·QFD的实施 | 第20-21页 |
·QFD的量化方法—加权评分法 | 第21-23页 |
·QFD的工作程序 | 第23-25页 |
·若干重要理论在QFD中应用 | 第25-31页 |
·模糊集理论 | 第25-26页 |
·AHP理论的介绍 | 第26-30页 |
·KJ法整理需求 | 第30-31页 |
·QFD的益处 | 第31-33页 |
·基于QFD的产品创新设计模型体系 | 第33-38页 |
·产品概念设计子模型 | 第34-36页 |
·产品方案设计子模型 | 第36-38页 |
·关键技术分析 | 第38-43页 |
·质量屋要素的获取 | 第38-39页 |
·主导意象的确立 | 第39-40页 |
·现场调查需求 | 第40-41页 |
·VOC转换质量需求 | 第41-43页 |
·质量功能屋的建立 | 第43-45页 |
·质量屋关系矩阵的确立 | 第43-44页 |
·确定质量计划 | 第44页 |
·质量要素获得 | 第44-45页 |
·可靠性分析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基于QFD的电子连接头需求分析 | 第47-61页 |
·连接器介绍 | 第47-51页 |
·连接器的定义 | 第47页 |
·连接器的结构 | 第47-50页 |
·电子连接器的应用 | 第50-51页 |
·连接器分类 | 第51-53页 |
·信号传输 | 第52-53页 |
·电力传输 | 第53页 |
·连接器测试 | 第53-54页 |
·电子连接器概念设计子模型准备阶段 | 第54-57页 |
·调查确认客户的需求 | 第54页 |
·设计参数的确定 | 第54-55页 |
·设计方案的形成与选择 | 第55-57页 |
·选择研究对象 | 第57-58页 |
·客户需求调查 | 第58-60页 |
·准备阶段 | 第58页 |
·筛选语意和产品对象 | 第58-59页 |
·主导印象和设计标杆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基于QFD的电子连接头设计模型 | 第61-72页 |
·设计参数的确定 | 第61-64页 |
·连接器概念性设计方案的选择 | 第64-69页 |
·各阶段的QFD配置表 | 第69-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基于QFD的电子连接头优化设计 | 第72-80页 |
·产品的优化设计方案 | 第72-78页 |
·最佳方案的选择 | 第72-74页 |
·产品质量问题的改善及二级质量屋的建立 | 第74-78页 |
·采用QFD方法效益预估 | 第78-79页 |
·直接效果 | 第78-79页 |
·间接效益 | 第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主要结论 | 第80页 |
·课题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附录 | 第85页 |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页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