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低效无效注水循环体的识别方法研究 | 第12-18页 |
·低效无效循环体在油田开发上的表现特征 | 第12页 |
·建立“四参数判别体系”判断低效无效注采循环体的可疑井组 | 第12-14页 |
·利用静态资料,对可疑的低效无效循环层位加以确认 | 第14-15页 |
·利用油水井动态资料初步判断循环体形成的时间 | 第15-18页 |
第二章 低效无效注水循环体的验证及描述方法研究 | 第18-47页 |
·应用脉冲试井方法验证油水井连通情况 | 第18-23页 |
·应用井间电位测试方法验证低效无效循环方位及层位 | 第23-27页 |
·应用微地震法水驱前缘监测方法验证低效无效循环方位 | 第27-29页 |
·应用不同粒径同位素测试判断大孔道 | 第29页 |
·应用井间示踪技术结合数值模拟实现低效无效循环体的描述 | 第29-47页 |
第三章 低效无效循环体的分类 | 第47-50页 |
·由于层内矛盾和重力作用的厚油层底部水窜类型 | 第47-48页 |
·由于层间矛盾导致高渗透层高速注采的纵向差异类型 | 第48-49页 |
·由于平面矛盾导致的平面上差异类型 | 第49页 |
·由于河道窄小或堵水措施导致的单注单采型 | 第49-50页 |
第四章 低效无效循环体分布特征研究 | 第50-53页 |
·低效无效循环层主要分布在厚油层,特别是注采完善的厚油层 | 第50页 |
·纵向上低效无效循环体主要集中在葡 I6-9 砂岩组 | 第50-51页 |
·重点是主体河道内部和注采完善的高渗透条带状砂体 | 第51-52页 |
·从层内看,低效无效循环主要位于厚油层的底部 | 第52-53页 |
第五章 低效无效循环体的控制及治理方法研究 | 第53-56页 |
·针对厚油层底部高水淹井及部分平面矛盾井采取调剖治理 | 第53-54页 |
·针对注水单方向突进、平面矛盾大的井采取油井堵水 | 第54-55页 |
·采取方案控水或层段周期注水调整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详细摘要 | 第63-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