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综合体与城市交通节点的耦合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论文研究对象的定义 | 第9页 |
·研究背景 | 第9-14页 |
·迅速发展的城市交通形态 | 第9-10页 |
·建筑综合体与城市交通整合的发展历程 | 第10-12页 |
·我国建筑综合体与城市交通空间一体化现状 | 第12-14页 |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页 |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 第15-16页 |
·课题研究的迫切性 | 第16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论文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7-21页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论文框架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城市交通节点的发展趋势 | 第21-29页 |
·城市的发展趋势 | 第21-22页 |
·系统化 | 第21页 |
·立体化 | 第21页 |
·人性化 | 第21-22页 |
·城市交通系统 | 第22-24页 |
·城市交通系统的定义 | 第22页 |
·城市交通系统的构成和分类 | 第22-23页 |
·城市多种交通方式的合理化 | 第23-24页 |
·城市交通节点的发展趋势 | 第24-29页 |
·城市交通节点的定义 | 第24页 |
·城市交通节点系统组成及功能 | 第24-26页 |
·发展趋势 | 第26-29页 |
第三章 建筑综合体的发展趋势 | 第29-35页 |
·建筑综合体概述 | 第29-31页 |
·建筑综合体 | 第29页 |
·建筑综合体发展动因 | 第29-31页 |
·建筑综合体发展趋势 | 第31-35页 |
·建筑综合体空间发展趋势 | 第32-33页 |
·建筑综合体的城市化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建筑综合体耦合城市交通节点设计 | 第35-83页 |
·耦合设计的指导思想 | 第35-37页 |
·互动实现共生 | 第35-36页 |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关联 | 第36-37页 |
·耦合设计中的功能组织 | 第37-41页 |
·功能特性解析 | 第37-38页 |
·功能耦合原则 | 第38-40页 |
·功能构成结构与组织 | 第40-41页 |
·耦合设计中的空间组织 | 第41-55页 |
·空间特性解析 | 第41-42页 |
·空间耦合原则 | 第42-43页 |
·空间结构与组织 | 第43-49页 |
·耦合设计中的子系统布局 | 第49-55页 |
·耦合设计中的交通系统组织 | 第55-75页 |
·交通系统特性解析 | 第55-58页 |
·交通系统组织原则 | 第58-60页 |
·交通系统的组织 | 第60-75页 |
·时间的耦合设计 | 第75-78页 |
·时间耦合原则 | 第76页 |
·时间耦合的组合形式 | 第76-78页 |
·耦合设计原则与定性评价 | 第78-83页 |
·耦合设计原则 | 第78-80页 |
·耦合设计定性评价 | 第80-83页 |
第五章 建筑综合体与城市交通节点耦合设计案例分析 | 第83-101页 |
·香港九龙城综合体设计研究 | 第83-90页 |
·九龙城综合体概况 | 第83-84页 |
·九龙城交通节点结合建筑综合体设计研究 | 第84-89页 |
·香港建筑综合体与交通节点空间整合的启示 | 第89-90页 |
·北京西直门交通枢纽综合体设计研究 | 第90-101页 |
·西直门交通枢纽综合体概况 | 第90-91页 |
·交通系统设计 | 第91-97页 |
·空间环境与建筑设计 | 第97-98页 |
·换乘空间问题及分析 | 第98-101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01-103页 |
·思考 | 第101-102页 |
·展望 | 第102-103页 |
附录一 参考文献 | 第103-105页 |
中文著作 | 第103页 |
中文译著 | 第103-104页 |
中文期刊 | 第104页 |
外文著作 | 第104-105页 |
附录二 图片目录 | 第105-109页 |
附录三 表格目录 | 第109-11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11-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