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36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区域界定及相关概念释疑 | 第15-18页 |
·区域界定 | 第15页 |
·概念释疑 | 第15-18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33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8-24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4-33页 |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 第33-34页 |
·研究方法 | 第33页 |
·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 第33-34页 |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34-36页 |
·研究重点 | 第34-35页 |
·拟突破的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 | 第35-36页 |
第二章 主要理论基础 | 第36-48页 |
·经济效率理论 | 第36-38页 |
·效率的内涵 | 第36页 |
·帕累托效率 | 第36-37页 |
·补偿原则和次优理论 | 第37-38页 |
·物质平衡理论 | 第38-39页 |
·物质平衡视角下的经济系统 | 第38-39页 |
·与环境相关的低效率 | 第39页 |
·外部性理论 | 第39-42页 |
·外部性的内涵 | 第40页 |
·外部性的特征 | 第40页 |
·如何纠正外部性 | 第40-42页 |
·环境损害与效益的价值评估方法 | 第42-44页 |
·直接市场评价法 | 第42-43页 |
·揭示偏好价值评估法 | 第43-44页 |
·陈述偏好法 | 第44页 |
·环境经济政策及实践 | 第44-48页 |
·环境经济政策的组成 | 第44-45页 |
·国内外环境经济政策实施状况 | 第45-48页 |
第三章 兰州市大气污染的现状及危害 | 第48-59页 |
·兰州市大气污染的现状及特征 | 第48-51页 |
·兰州市大气污染的现状 | 第48页 |
·兰州市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48-50页 |
·兰州市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年际变化特征 | 第50页 |
·兰州市尘降量的年际变化特征 | 第50-51页 |
·兰州市大气污染的原因 | 第51-53页 |
·地形和气候特点是形成大气污染的自然原因 | 第51页 |
·工业和能源结构不合理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 第51-52页 |
·取暖燃煤加重了冬季大气污染 | 第52页 |
·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污染的作用越来越大 | 第52-53页 |
·城市建设对大气污染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 第53页 |
·兰州市大气污染的危害 | 第53-59页 |
·对身体健康的危害 | 第53-55页 |
·对农、林、畜牧业的危害 | 第55-58页 |
·对环境卫生的危害 | 第58页 |
·对固定资产的危害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兰州市大气污染价值损失综合评估 | 第59-73页 |
·评估方法介绍 | 第59-61页 |
·意愿调查法 | 第59-60页 |
·剂量-效应法 | 第60页 |
·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 | 第60-61页 |
·基于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的损失评估 | 第61-64页 |
·调查问卷的内容设计 | 第61页 |
·调查范围、规模 | 第61-62页 |
·调查过程 | 第62页 |
·调查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基于其他方法的损失评估 | 第64-70页 |
·大气污染造成的人体健康损失 | 第64-66页 |
·大气污染造成的农业损失 | 第66-67页 |
·大气污染造成的畜牧业损失 | 第67页 |
·大气污染造成的清洗费用 | 第67-69页 |
·大气污染造成的固定资产损失 | 第69-70页 |
·基于其他方法的损失计算小结 | 第70页 |
·简单结论与讨论 | 第70-73页 |
·结论 | 第70页 |
·讨论 | 第70-73页 |
第五章 兰州市大气污染源治理的环境经济政策思路 | 第73-85页 |
·兰州市大气污染源排放现状 | 第73-75页 |
·点污染源排放情况 | 第74页 |
·面污染源排放情况 | 第74-75页 |
·兰州市大气污染源控制现状 | 第75-76页 |
·兰州市大气污染源控制思路 | 第76-81页 |
·大气污染源控制思路制定的原则 | 第76页 |
·大气污染源控制思路的前提和基础 | 第76-78页 |
·大气污染源控制思路之一:强化政府管理思路 | 第78页 |
·大气污染源控制思路之二:政府管理与市场相结合思路 | 第78-81页 |
·两种大气污染源控制思路的比较 | 第81-82页 |
·兰州市大气污染源控制思路的保障措施 | 第82-85页 |
·立法保障排污权交易 | 第82-83页 |
·加强监管企业和排污权市场 | 第83页 |
·科学确定排污总量 | 第83页 |
·合理选择排污权配置手段 | 第83-84页 |
·明确规定排污权交易的时空折算系数 | 第84-85页 |
第六章 兰州市二氧化硫污染源控制案例分析 | 第85-98页 |
·二氧化硫污染及污染源概况 | 第85-86页 |
·二氧化硫污染源控制步骤 | 第86-98页 |
·登记、审核二氧化硫排放源 | 第88页 |
·计算环境容量 | 第88-90页 |
·确定排放总量 | 第90页 |
·建立市场交易体系 | 第90-98页 |
第七章 兰州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对策建议 | 第98-108页 |
·行政手段 | 第98-102页 |
·科学制定各项相关规划 | 第98-99页 |
·完善环境质量监测,加强环境监督管理 | 第99-101页 |
·多方举措,增加环保资金投入 | 第101页 |
·建立城市生态账户,逐步形成生态补偿机制 | 第101页 |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 | 第101-102页 |
·法律手段 | 第102-103页 |
·完善法律制度,强化执法监督 | 第102页 |
·建立区域性排放标准,控制排放水平 | 第102-103页 |
·经济手段 | 第103-105页 |
·调整产业结构,扶持高新技术及环保产业 | 第103页 |
·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 第103-104页 |
·围绕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第104-105页 |
·加快大气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和环境税征收的准备工作 | 第105页 |
·技术手段 | 第105-108页 |
·科学选择适宜苗种,不断完善绿化系统 | 第105-106页 |
·鼓励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与引进,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 | 第106-107页 |
·构筑技术推广与共享平台,培育技术服务的长效机制 | 第107-108页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08-112页 |
·论文主要结论 | 第108-110页 |
·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10页 |
·今后研究的展望 | 第110-112页 |
附件1 调查问卷信息汇总表 | 第112-113页 |
附件2 兰州市大气污染的经济损失评估调查问卷 | 第113-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