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墙花影景观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导论 | 第10-20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中国现代园林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研究范围及概念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概念范围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理论分析 | 第18页 |
·调研 | 第18页 |
·实例分析 | 第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2 粉墙花影景观及其在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 第20-34页 |
·历史渊源 | 第20-23页 |
·文人园林的兴起 | 第20-21页 |
·山水画论的盛行 | 第21-22页 |
·园林著作理论的成熟 | 第22-23页 |
·粉墙花影景观造景理论基础研究 | 第23-27页 |
·山水画论 | 第23-24页 |
·文人诗词 | 第24页 |
·园林植物文化 | 第24-25页 |
·立体雕塑学 | 第25页 |
·心理学 | 第25-26页 |
·光影艺术 | 第26-27页 |
·造景方式及实例研究 | 第27-34页 |
·主景 | 第27-28页 |
·障景 | 第28-29页 |
·隔景 | 第29页 |
·框景与对景 | 第29-31页 |
·添景与补白 | 第31-32页 |
·借景 | 第32-33页 |
·题景 | 第33-34页 |
3 粉墙花影景观的造景解析 | 第34-46页 |
·构成要素 | 第34-39页 |
·墙 | 第34-35页 |
·植物 | 第35-37页 |
·山石 | 第37-38页 |
·其他要素 | 第38-39页 |
·尺度及形式类型 | 第39-43页 |
·尺度 | 第40页 |
·形式类型 | 第40-43页 |
·景观特点 | 第43-46页 |
4 粉墙花影景观植物配置及种类选择 | 第46-60页 |
·植物配置形式 | 第46-48页 |
·孤植 | 第46页 |
·丛植 | 第46-47页 |
·与山石配置 | 第47-48页 |
·选用植物来表达自然之美 | 第48-50页 |
·生态习性选择 | 第48页 |
·观赏性选择 | 第48-49页 |
·常用植物种类 | 第49-50页 |
·选用植物来塑造绘画之美 | 第50-55页 |
·姿态入画 | 第51页 |
·枝干入画 | 第51-54页 |
·以花入画 | 第54-55页 |
·叶色入画 | 第55页 |
·选用植物来营造意境之美 | 第55-60页 |
·按诗词配置植物 | 第56页 |
·按传统配置手法 | 第56-58页 |
·用具有特定观赏寓意的植物 | 第58-60页 |
5 粉墙花影景观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 第60-86页 |
·应用前景 | 第60-63页 |
·景观的需要 | 第60-62页 |
·应用的意义 | 第62-63页 |
·造景方式探讨 | 第63-69页 |
·主景 | 第63-65页 |
·障景 | 第65-66页 |
·框景 | 第66-67页 |
·对景 | 第67-68页 |
·补白 | 第68-69页 |
·创新探索 | 第69-77页 |
·新的“墙”体类型 | 第69-73页 |
·新植物种类的运用 | 第73-75页 |
·新的造景形式 | 第75-76页 |
·新的运用场所 | 第76-77页 |
·应用浅析 | 第77-86页 |
·景观特点 | 第77-78页 |
·景观设计要点 | 第78-80页 |
·应用场所研究 | 第80-86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86-88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讨论 | 第87-88页 |
·创新 | 第87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