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油田长6油层组特低渗储层测井评价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前言 | 第7-15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7-9页 |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9-10页 |
·瓦窑堡油田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1-14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4-15页 |
2 油田地质概况 | 第15-24页 |
·油田地质背景 | 第15-17页 |
·地理位置 | 第15-16页 |
·油田构造特征 | 第16-17页 |
·研究区地层特征 | 第17-20页 |
·研究区沉积特征 | 第20-23页 |
·沉积相特征 | 第20-22页 |
·砂体展布特征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储层特征 | 第24-40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24-29页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24-26页 |
·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特征的影响 | 第26-29页 |
·物性特征 | 第29-35页 |
·储层孔、渗特征及其关系 | 第29-30页 |
·储集空间类型及其组合 | 第30-32页 |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 第32-35页 |
·储层物性影响因素 | 第35页 |
·含油性特征 | 第35-36页 |
·电性特征 | 第36-38页 |
·电性特征 | 第36-37页 |
·油水层划分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4 储层“四性”关系 | 第40-49页 |
·测井资料的标准化 | 第40-41页 |
·标准层的选取 | 第40-41页 |
·标准对比值的确定 | 第41页 |
·岩性与电性 | 第41-42页 |
·物性与电性 | 第42-44页 |
·含油性与电性 | 第44-45页 |
·岩性、物性与含油性 | 第45-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5 储层测井综合评价 | 第49-89页 |
·储层岩性测井评价 | 第49-53页 |
·储层岩性分类及测井响应特征 | 第49-50页 |
·储层泥质的定量计算 | 第50-53页 |
·储层物性测井评价 | 第53-57页 |
·孔隙度解释模型 | 第53-55页 |
·渗透率解释模型 | 第55-57页 |
·储层原始含油饱和度测井评价 | 第57-63页 |
·应用阿尔奇公式计算含油饱和度 | 第57-59页 |
·密闭取芯分析法计算含油饱和度 | 第59-60页 |
·压汞法解释含油饱和度 | 第60-63页 |
·重点井解释及多井对比分析解释 | 第63-71页 |
·重点井解释 | 第63-65页 |
·多井对比分析解释 | 第65-71页 |
·有效厚度划分 | 第71-80页 |
·岩性、物性、含油性及电性下限 | 第71-78页 |
·有效厚度的确定与夹层扣除 | 第78-80页 |
·储层综合评价 | 第80-88页 |
·储层分类及评价 | 第80-81页 |
·有利储层分布 | 第81-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6 结论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附录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