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1 引言 | 第12-24页 |
| ·萝卜概况 | 第12-14页 |
| ·萝卜的起源和栽培历史 | 第12-13页 |
| ·萝卜的分类 | 第13页 |
| ·我国萝卜生产现状与前景 | 第13-14页 |
| ·萝卜主要农艺学性状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解剖结构与肉质根的形成 | 第14页 |
| ·加长生长、加粗生长与肉质根形成 | 第14页 |
| ·地上部生长与肉质根形成 | 第14-15页 |
| ·环境与肉质根形成 | 第15页 |
| ·萝卜品质的研究进展 | 第15-23页 |
| ·品质的构成 | 第15-16页 |
| ·营养品质 | 第16-17页 |
| ·风味品质 | 第17-22页 |
| ·风物物质的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 ·吹扫捕集法(PURGE AND TRAP TECHNIQUE,P&T) | 第18页 |
| ·同时蒸馏萃取法(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AND SOLVENT EXTRACTION,SDE) | 第18页 |
| ·顶空法(HEAD SPACE METHOD,HS) | 第18-19页 |
| ·液-液萃取法(LIQUID-LIQUID EXTRACTION)与固-液萃取法(SOLID-LIQUID EXTRACTION) | 第19页 |
| ·吸附丝(ADSORPTION WIRE) | 第19页 |
| ·固相微萃取技术(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 | 第19-20页 |
| ·风味物质的合成及调控 | 第20页 |
| ·风味物质的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 ·品种 | 第20-21页 |
| ·果实成熟度 | 第21页 |
| ·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 | 第21页 |
| ·储藏条件 | 第21页 |
| ·提取方法 | 第21-22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 ·供试材料 | 第24页 |
| ·试验设计 | 第24-25页 |
| ·测定方法 | 第25-27页 |
|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考马斯亮蓝法) | 第25页 |
|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茚三酮比色法) | 第25页 |
| ·VC 含量的测定(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 | 第25-26页 |
|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蒽酮法) | 第26页 |
| ·淀粉含量的测定(蒽酮法) | 第26页 |
| ·粗纤维含量的测定 | 第26页 |
| ·风味物质的测定 | 第26-27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42页 |
| ·不同类型萝卜品种主要农艺学性状变化 | 第27-30页 |
| ·萝卜肉质根膨大期间萝卜叶数的变化 | 第27-28页 |
| ·萝卜肉质根膨大期间萝卜叶重的变化 | 第28页 |
| ·萝卜肉质根膨大期间萝卜根径的变化 | 第28-29页 |
| ·萝卜肉质根膨大期间萝卜根长的变化 | 第29-30页 |
| ·萝卜肉质根膨大期间萝卜根重的变化 | 第30页 |
| ·不同类型萝卜肉质根主要营养物质积累的变化 | 第30-35页 |
| ·萝卜肉质根膨大期间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第30-31页 |
| ·萝卜肉质根膨大期间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 第31-32页 |
| ·萝卜肉质根膨大期间Vc 含量的变化 | 第32-33页 |
| ·萝卜肉质根膨大期间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33页 |
| ·萝卜肉质根膨大期间淀粉含量的变化 | 第33-34页 |
| ·萝卜肉质根膨大期间粗纤维含量的变化 | 第34-35页 |
| ·不同类型萝卜品种风味的主要挥发性物质 | 第35-42页 |
| ·鲁萝卜3 号(红皮白肉)色谱图和风味物质 | 第35-36页 |
| ·鲁萝卜4 号(绿皮绿肉)色谱图和风味物质 | 第36-38页 |
| ·鲁萝卜6 号(绿皮红肉)色谱图和风味物质 | 第38-39页 |
| ·夏抗40(白皮白肉)图谱和风味物质 | 第39-41页 |
| ·供试材料主要风味物质 | 第41-42页 |
| 4 讨论 | 第42-45页 |
| ·主要农艺学性状变化的讨论 | 第42-43页 |
| ·主要营养物质积累变化的讨论 | 第43-44页 |
| ·主要挥发性物质的讨论 | 第44-45页 |
| 5 结论 | 第45-46页 |
| 附录 | 第46-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