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 ·课题背景 | 第13-14页 |
| ·济钢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简介 | 第14-17页 |
| ·煤压机简介 | 第17-20页 |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课题的难点及创新点 | 第21-23页 |
| 第2章 喘振模型的建立及喘振线的求解 | 第23-50页 |
| ·离心式压缩机喘振现象的产生及其危害 | 第23-27页 |
| ·喘振现象的产生 | 第23-24页 |
| ·喘振现象的危害 | 第24-25页 |
| ·影响离心式压缩机喘振的因素 | 第25-27页 |
| ·国内外喘振研究概况 | 第27-29页 |
| ·喘振模型研究概况 | 第27-28页 |
| ·喘振控制方法概况 | 第28-29页 |
| ·喘振模型的建立 | 第29-40页 |
| ·防喘振控制算法所需要的数据及资料 | 第29-30页 |
| ·无量纲喘振控制算法坐标平面的建立 | 第30-33页 |
| ·防喘振控制算法的数学模型建立 | 第33-37页 |
| ·Pd/Ps—h/Ps控制算法的数学模型 | 第33-36页 |
| ·DP-h%喘振控制算法的数学模型 | 第36-37页 |
| ·喘振控制线的确定及控制算法的系统组成 | 第37-40页 |
| ·喘振控制线的确定 | 第37-38页 |
| ·喘振控制算法的系统组成 | 第38-40页 |
| ·济钢发电煤压机喘振测试及喘振线的拟合 | 第40-50页 |
| ·喘振线现场测定 | 第41-42页 |
| ·喘振线的计算及拟合 | 第42-50页 |
| ·低压缸(DMCL706)设计喘振线计算 | 第42-45页 |
| ·低压缸(DMCL706)设计喘振线与测试结果的拟合 | 第45-47页 |
| ·高压缸(2MCL707)设计喘振线计算 | 第47-49页 |
| ·高压缸(2MCL707)设计喘振线与测试结果的拟合 | 第49-50页 |
| 第3章 防喘振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 第50-63页 |
| ·引言 | 第50页 |
| ·防喘振控制系统要求 | 第50-53页 |
| ·防喘振控制系统基本功能 | 第50-51页 |
| ·Pd/Ps~h/Ps%或DP-h%控制算法的选择 | 第51页 |
| ·喘振控制线安全边界的重新调整 | 第51页 |
| ·浮动设定点跟踪功能 | 第51-52页 |
| ·适配增益和阀门快开、慢关响应 | 第52页 |
| ·比例功能 | 第52页 |
| ·手动控制 | 第52-53页 |
| ·阀门线性化及正、反作用改变 | 第53页 |
| ·快开特性 | 第53页 |
| ·发电煤压机防喘振控制系统设计 | 第53-63页 |
| ·硬件设计 | 第53-54页 |
| ·软件设计 | 第54-63页 |
| ·操作员接口功能 | 第55页 |
| ·控制功能实现 | 第55-63页 |
| 第4章 煤压机出口压力控制的设计与实现 | 第63-74页 |
| ·引言 | 第63页 |
| ·煤压机出口压力分程控制 | 第63-69页 |
| ·分程控制简介 | 第64-66页 |
| ·煤压机出口压力分程控制系统的实现 | 第66-69页 |
| ·低压缸防喘振阀参与出口压力调节 | 第66页 |
| ·低压缸防喘振阀增加并联小阀 | 第66-69页 |
| ·出口压力调节的解耦控制 | 第69-74页 |
| ·工业过程的多变量解耦 | 第69-70页 |
| ·出口压力调节的耦合过程分析 | 第70-71页 |
| ·出口压力调节的解耦设计 | 第71-74页 |
| 第5章 投运情况与效益分析 | 第74-78页 |
| ·引言 | 第74页 |
| ·投运情况及达到的指标 | 第74-76页 |
| ·DCS系统的综合运行效果 | 第74-75页 |
| ·防喘振模型自动控制运行效果 | 第75页 |
| ·出口压力调节运行效果 | 第75-76页 |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