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

乳铁蛋白修饰生物可降解纳米粒的脑内递药研究

中文摘要第1-13页
ABSTRACT第13-18页
前言第18-22页
第一部分 乳铁蛋白修饰聚乙二醇—聚乳酸—聚羟基乙酸纳米粒的脑内递药研究第22-105页
 第一章 乳铁蛋白修饰聚乙二醇—聚乳酸—聚羟基乙酸纳米粒的构建和表征第22-39页
  1 仪器和材料第23-25页
   ·仪器第23页
   ·材料和试剂第23-24页
   ·溶液的配制第24-25页
  2 实验方法第25-31页
   ·聚合物材料的选择、合成和表征第25-26页
   ·PEG化PLGA纳米粒(NP_(PLGA))的制备第26-27页
   ·Lf的巯基化第27-29页
   ·Lf-NP_(PLGA)的制备第29-30页
   ·Lf-NP_(PLGA)的表征第30-31页
  3 实验结果第31-35页
   ·MPEG-PLGA和MAL-PEG-PLGA的表征第31-33页
   ·NP_(PLGA)制备条件的筛选第33-34页
   ·Lf巯基化反应条件的筛选第34页
   ·粒径及Zeta电位第34-35页
   ·Lf-NP_(PLGA)表面共价连接Lf的鉴定第35页
  4 讨论第35-36页
   ·Lf-NP_(PLGA)制备工艺的选择第35-36页
   ·Lf巯基化条件的选择第36页
   ·Lf-NP_(PLGA)的粒径第36页
   ·Lf-NP_(PLGA)表面连接Lf的鉴定第36页
  5 小结第36-37页
  参考文献第37-39页
 第二章 Lf-NP_(PLGA)脑内递药特性及毒性的体外评价第39-58页
  1 仪器和试剂第39-40页
   ·仪器第39页
   ·材料和试剂第39-40页
  2 实验方法第40-45页
   ·载香豆素-6荧光探针的Lf-NP_(PLGA)和NP_(PLGA)的制备及表征第40页
   ·香豆素-6体外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与评价第40-42页
   ·载药量和包封率测定第42页
   ·载香豆素-6的NP_(PLGA)和Lf-NP_(PLGA)的体外泄露试验第42页
   ·bEnd.3细胞摄取载香豆素-6的Lf-NP_(PLGA)和NP_(PLGA)的定性观察第42-43页
   ·bEnd.3细胞摄取载香豆素-6 Lf-NP_(PLGA)和NP_(PLGA)的定量分析第43-44页
   ·Lf-NP_(PLGA)的体外毒性考察第44-45页
  3 实验结果第45-54页
   ·载香豆素-6的NP_(PLGA)、Lf-NP_(PLGA)的粒径及Zeta电位第45页
   ·香豆素-6体外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与评价第45-46页
   ·载药量和包封率测定第46页
   ·香豆素-6的体外泄漏试验第46-47页
   ·bEnd.3细胞摄取载香豆素-6的Lf-NP_(PLGA)和NP_(PLGA)的定性观察第47-49页
   ·bEnd.3摄取载香豆素-6的Lf-NP_(PLGA)和NP_(PLGA)的定量实验第49-53页
   ·Lf-NP_(PLGA)的细胞毒性试验第53-54页
  4 讨论第54-55页
   ·香豆素-6示踪纳米粒的可行性分析第54页
   ·bEnd.3对于载香豆素-6的Lf-NP_(PLGA)和NP_(PLGA)的摄取第54-55页
   ·Lf-NP_(PLGA)的细胞毒性第55页
  5 小结第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第三章 Lf-NP_(PLGA)脑内递药特性及毒性的体内评价第58-84页
  1 仪器和试剂第58-59页
   ·仪器第58-59页
   ·材料和试剂第59页
   ·实验动物第59页
  2 实验方法第59-62页
   ·载香豆素-6 NP_(PLGA)和Lf-NP_(PLGA)的脑组织分布观察第59页
   ·NP_(PLGA)和Lf-NP_(PLGA)在小鼠脑和血中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研究第59-62页
   ·CD 68免疫组化染色第62页
  3 实验结果第62-80页
   ·载香豆素-6 NP_(PLGA)和Lf-NP_(PLGA)的脑组织分布观察第62-63页
   ·NP在小鼠血及各组织中的药动学第63-73页
   ·靶向指数评价第73页
   ·组织分布评价第73-74页
   ·CD 68免疫组化染色第74-80页
  4 讨论第80-81页
   ·Lf-NP_(PLGA)的脑内递药特性第80页
   ·Lf-NP_(PLGA)在其它组织的分布第80-81页
  5 小结第81页
  参考文献第81-84页
 第四章 载UrocortinLf-NP_(PLGA)对帕金森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第84-105页
  1 仪器和试剂第84-85页
   ·仪器第84页
   ·材料和试剂第84-85页
   ·实验动物第85页
  2 实验方法第85-91页
   ·载UCN的Lf-NP_(PLGA)和NP_(PLGA)的制备及表征第85-86页
   ·Lf-NP_(PLGA)-UCN对6-OHDA帕金森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第86-89页
   ·Lf-NP_(PLGA)-UCN对鱼藤酮帕金森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第89-91页
  3 实验结果第91-100页
   ·Lf-NP_(PLGA)-UCN和NP_(PLGA)-UCN的表征第91页
   ·Lf-NP_(PLGA)-UCN对6-OHDA帕金森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第91-97页
   ·Lf-NP_(PLGA)-UCN对鱼藤酮帕金森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第97-100页
  4 讨论第100-102页
   ·为什么选择两种PD模型第100-102页
   ·Lf-NP_(PLGA)-UCN对两种PD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第102页
  5 小结第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5页
第二部分 乳铁蛋白修饰聚乙二醇—聚乳酸纳米粒的脑内递药研究第105-150页
 第一章 Lf-NP_(PLA)的构建和表征第105-115页
  1 仪器和材料第105页
   ·仪器第105页
   ·材料和试剂第105页
  2 实验方法第105-108页
   ·聚合物材料的合成和表征第105-106页
   ·PEG化纳米粒(NP_(PLA))的制备第106-107页
   ·Lf的巯基化第107页
   ·Lf-NP_(PLA)的制备第107页
   ·Lf-NP_(PLA)的表征第107-108页
  3 实验结果第108-113页
   ·MPEG-PLA和MAL-PEG-PLA的表征第108-110页
   ·粒径及Zeta电位第110页
   ·Lf-NP_(PLA)表面共价连接Lf的鉴定第110-112页
   ·Lf-NP_(PLA)表面连接Lf的数目第112-113页
  4 讨论第113页
   ·Lf-NP_(PLA)的粒径和Zeta电位第113页
   ·Lf-NP_(PLA)表面连接Lf量的选择第113页
  5 小结第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15页
 第二章 Lf-NP_(PLA)脑内递药特性及毒性的体外评价第115-131页
  1 仪器和试剂第115页
  2 实验方法第115-118页
   ·载香豆素-6的Lf-NP_(PLA)和NP_(PLA)的制备和表征第115页
   ·载药量和包封率测定第115-116页
   ·载香豆素-6的NP_(PLA)、Lf-NP_(PLA)的体外泄露试验第116页
   ·bEnd.3细胞摄取载香豆素-6的Lf-NP_(PLA)和NP_(PLA)的定性观察第116-117页
   ·bEnd.3细胞摄取载香豆素-6的Lf-NP_(PLA)和NP_(PLA)的定量分析第117-118页
   ·Lf-NP_(PLA)的体外毒性考察第118页
  3 实验结果第118-128页
   ·载香豆素-6的NP_(PLA)、Lf-NP_(PLA)的粒径及Zeta电位第118-119页
   ·载药量和包封率测定第119页
   ·香豆素-6的体外泄漏试验第119-121页
   ·bEnd.3细胞摄取载香豆素-6的Lf-NP_(PLA)和NP_(PLA)的定性观察第121-122页
   ·bEnd.3摄取载香豆素-6的Lf-NP_(PLA)和NP_(PLA)的定量实验第122-127页
   ·Lf-NP_(PLA)的细胞毒性试验第127-128页
  4 讨论第128-129页
   ·Lf-NP_(PLA)的摄取机理第128-129页
   ·Lf-NP_(PLA)表面Lf个数对摄取的影响第129页
  5 小结第129-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1页
 第三章 Lf-NP_(PLA)脑内递药特性及毒性的体内评价第131-150页
  1 仪器和材料第131页
   ·仪器和试剂第131页
   ·实验动物第131页
  2 实验方法第131-132页
   ·载香豆素-6的NP_(PLA)和Lf-NP_(PLA)的脑组织分布观察第131页
   ·NP在小鼠脑和血中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研究第131-132页
   ·CD 68免疫组化染色第132页
  3 实验结果第132-148页
   ·载香豆素-6的NP_(PLA)和Lf-NP_(PLA)的脑组织分布观察第132-133页
   ·载香豆素-6的Lf-NP_(PLA)和NP_(PLA)在小鼠全血及各组织中的药动学第133-140页
   ·靶向指数评价第140页
   ·组织分布评价第140页
   ·CD 68免疫组化染色第140-148页
  4 讨论第148页
   ·Lf-NP_(PLA)的脑内递药特性第148页
   ·Lf-NP_(PLA)在其它组织的分布第148页
  5 小结第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50页
第三部分 两种生物可降解纳米载药系统的比较第150-159页
 1 仪器和材料第150页
   ·仪器第150页
   ·材料和试剂第150页
 2 实验方法第150-151页
   ·载BSA的两种NP的制备第150页
   ·粒径及载药量的测定第150-151页
   ·载BSA的NP在PBS和血浆中的释放第151页
   ·两种NP在PBS和血浆中的降解第151页
 3 实验结果第151-156页
   ·NP的粒径及载药量第151页
   ·载BSA的NP的体外释放第151-154页
   ·NP的体外降解行为第154-156页
 4 讨论第156-158页
   ·两种纳米载药系统的体外降解与释放第156-157页
   ·两种纳米载药系统脑内递药特性的比较第157-158页
 5 小结第158页
 参考文献第158-159页
全文总结第159-161页
主要创新点第161-162页
后继工作及展望第162-163页
综述第163-177页
 参考文献第170-177页
中英文缩写对照第177-178页
附录第178-180页
致谢第180-182页

论文共1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抗结核药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下一篇:碳酸酐酶Ⅲ与肌肉疲劳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疲劳消除作用的初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