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1页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 | 第15-21页 |
·肥胖 | 第15-16页 |
·血脂代谢异常 | 第16-17页 |
·糖代谢异常 | 第17-18页 |
·高血压 | 第18-19页 |
·高尿酸血症 | 第19页 |
·吸烟 | 第19-21页 |
·性别 | 第21页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 | 第21-24页 |
·无症状型 | 第22页 |
·心绞痛型 | 第22-23页 |
·心肌梗死型 | 第23页 |
·缺血性心肌病型 | 第23页 |
·猝死型 | 第23-24页 |
·冠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 | 第24页 |
·冠脉造影诊断 CAHD 的优点 | 第24页 |
·冠脉造影诊断 CHAD 的缺点 | 第24页 |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 | 第24页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非药物治疗 | 第24-25页 |
·健康教育 | 第24-25页 |
·冠心病的预防 | 第25页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药物治疗 | 第25-28页 |
·抗血栓药物 | 第25-26页 |
·溶栓药物 | 第26页 |
·抗缺血药物 | 第26-27页 |
·再灌注治疗 | 第27页 |
·心脏移植手术 | 第27-28页 |
·控制危险因素的药物 | 第28页 |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 第28页 |
·抗心肌缺血的药物治疗 | 第28-29页 |
·钙离子拮抗剂 | 第28页 |
·β受体阻滞剂 | 第28-29页 |
·硝酸酯类 | 第29页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拮抗剂 | 第29页 |
·冠状动脉硬化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 第29-31页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临床资料 | 第31-32页 |
·方法 | 第32页 |
·研究因素的诊断标准 | 第32-33页 |
·超重 | 第32页 |
·吸烟 | 第32页 |
·高血压病 | 第32页 |
·糖尿病 | 第32-33页 |
·血脂异常 | 第33页 |
·临床症状 | 第33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33-34页 |
第3章 结果 | 第34-39页 |
·单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 | 第34页 |
·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 | 第34-35页 |
·两组高血压患病率结果分析 | 第35页 |
·两组糖尿病患病率结果分析 | 第35页 |
·两组高脂血症患病率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两组合并超重情况分析 | 第36页 |
·两组吸烟情况分析 | 第36页 |
·100 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临床症状分析 | 第36-39页 |
第4章 讨论 | 第39-46页 |
·性别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页 |
·年龄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40页 |
·吸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性分析 | 第40-41页 |
·糖尿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性分析 | 第41-42页 |
·血 LDL-C 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43页 |
·血尿酸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性分析 | 第43-44页 |
·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性分析 | 第44-45页 |
·100 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临床特点分析 | 第45-46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