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8页 |
导论 | 第18-24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8-20页 |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第三节 本文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22-24页 |
第一章 增长理论与空间思想回顾 | 第24-47页 |
第一节 增长理论研究现状 | 第24-29页 |
·无空间维度的增长理论 | 第24-26页 |
·有空间维度的增长理论 | 第26-29页 |
·资本创造增长理论(CC模型) | 第26-27页 |
·全域溢出增长理论(GS模型) | 第27-28页 |
·局域溢出增长理论(LS模型)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增长中的冲击理论 | 第29-33页 |
第三节 有空间维度的经济思想 | 第33-43页 |
·传统空间经济思想 | 第33-35页 |
·新空间经济理论 | 第35-42页 |
·要素空间流动下的动态区位理论 | 第36-41页 |
·空间理论的新发展 | 第41-42页 |
·关于中国的经验研究 | 第42-43页 |
第四节 评议 | 第43-47页 |
第二章 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变量的冲击 | 第47-91页 |
第一节 各自拥有单一部门的区际劳动力迁移 | 第47-66页 |
·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效用最大化 | 第47-49页 |
·产品消费价格指数 | 第49-54页 |
·消费总量不变下的最小化支出 | 第49页 |
·单一消费地的消费品价格指数 | 第49-52页 |
·劳动力迁移前的产品市场供求均衡总需求和总产出 | 第52-53页 |
·劳动力迁移均衡后的产品市场供求均衡总产出 | 第53页 |
·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产品市场供求均衡总需求 | 第53-54页 |
·生产者收入最大化与均衡产出 | 第54-60页 |
·产品供给 | 第54-55页 |
·产品市场一般均衡下的劳动力配置 | 第55-57页 |
·迁移过程中的均衡总产出变化 | 第57-60页 |
·内生性劳动力迁移条件 | 第60-63页 |
·劳动力迁移均衡后的均衡总产出及变化 | 第63-66页 |
第二节 各自拥有两部门的区际劳动力迁移 | 第66-88页 |
·区际、区内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 第66-70页 |
·欠发达地区 | 第67-69页 |
·发达地区 | 第69-70页 |
·迁移前各地各部的价格指数和其对不同地区的产品需求 | 第70-75页 |
·不同地区各部门的工业品价格指数和工业品需求 | 第70-72页 |
·不同地区各部门农产品价格指数和需求 | 第72-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各地各部门均衡产出 | 第75-76页 |
·工业生产领域 | 第75-76页 |
·农业生产领域 | 第76页 |
·小结 | 第76页 |
·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同时达地均衡条件时的系列均衡问题 | 第76-80页 |
·工业品生产领域均衡 | 第76-78页 |
·农产品生产领域均衡 | 第78-79页 |
·经济系统产品市场一般均衡 | 第79-80页 |
·区内工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迁移均衡 | 第80-83页 |
·欠发达地区内部部门间的劳动力迁移均衡 | 第80-81页 |
·发达地区内部部门间的劳动力迁移均衡 | 第81-83页 |
·区际劳动力迁移均衡 | 第83-85页 |
·两地间代表性迁移者效用最大化均衡 | 第83-84页 |
·区际工业部门间收入均衡和劳动力迁移均衡 | 第84-85页 |
·区际区内同时达到迁移一般均衡 | 第85-87页 |
·生产、消费和迁移同时达到一般均衡时的产出 | 第87-88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88-91页 |
第三章 劳动力和资本流动对经济变量的冲击 | 第91-132页 |
第一节 基本假设和要素空间流动条件 | 第91-95页 |
·基本假设 | 第91-93页 |
·要素空间流动条件 | 第93-95页 |
第二节 微观主体最大化决策和经济变量之间关系 | 第95-103页 |
·微观主体收益最大化决策 | 第95-96页 |
·经济变量之间关系 | 第96-103页 |
第三节 各自拥有单一部门的区际要素流动对产出的冲击 | 第103-114页 |
·产品市场一般均衡下的总产出 | 第103-107页 |
·要素流动前产品市场一般均衡下的总产出 | 第103-105页 |
·要素流动前后的产品市场供求均衡总需求和总产出 | 第105-106页 |
·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下的产品市场一般均衡价格 | 第106-107页 |
·要素流动对均衡产出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要素流动对均衡需求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内生性劳动力流动(迁移)条件 | 第110-114页 |
·劳动力流动的静态条件 | 第110-111页 |
·劳动力流动的动态迁移条件 | 第111-112页 |
·均衡价格、边际成本及其变化趋势 | 第112-114页 |
第四节 各自拥有两部门的区际要素流动对经济变量的冲击 | 第114-129页 |
·迁移前后各地各部的价格指数及其对不同地区的产品需求 | 第117-121页 |
·不同地区各部门的工业品价格指数和工业品需求 | 第117-120页 |
·不同地区各部门农产品价格指数和需求 | 第120-121页 |
·小结 | 第121页 |
·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同时达到均衡条的系列情形 | 第121-125页 |
·工业品生产领域均衡 | 第121-122页 |
·农业生产领域均衡 | 第122-123页 |
·产品市场一般均衡 | 第123-125页 |
·区内工农业部门的要素流动均衡 | 第125-127页 |
·区际要素流动均衡 | 第127-128页 |
·区际、区内同时达到要素流动一般均衡 | 第128页 |
·生产、消费和区内外要素流动同时达到一般均衡 | 第128-129页 |
第五节 结束语 | 第129-132页 |
第四章 企业转移、劳动力迁移与经济增长 | 第132-185页 |
第一节 企业和劳动力双迁移的一般性影响 | 第132-142页 |
·企业和劳动力双迁移对各地区各部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 | 第134-135页 |
·欠发达地区工业劳动力在迁移前后需求变化情况 | 第134页 |
·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在迁移前后需求变化情况 | 第134-135页 |
·发达地区工业劳动力在迁移后需求变化情况 | 第135页 |
·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在迁移前后需求变化情况 | 第135页 |
·企业迁移对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企业和劳动力迁移双均衡下的工业品边际成本 | 第136-138页 |
·企业与劳动力迁移双均衡下的均衡工资 | 第138-142页 |
·欠发达地区内部劳动力迁移均衡 | 第138页 |
·发达地区内部劳动力迁移均衡 | 第138-139页 |
·区际劳动力迁移均衡工资 | 第139页 |
·区际、区内劳动力迁移均衡 | 第139-140页 |
·劳动力迁移均衡的轨迹与产业迁移方向 | 第140-142页 |
第二节 企业迁移 | 第142-159页 |
·企业迁移条件 | 第142-144页 |
·企业迁移后的均衡状况 | 第144-149页 |
·迁移对欠发达地区工业部门的影响 | 第144-145页 |
·迁移对欠发达地区农业部门的影响 | 第145-146页 |
·迁移对发达地区工业部门的影响 | 第146-147页 |
·迁移对发达地区农业部门的影响 | 第147-148页 |
·小结 | 第148-149页 |
·企业、劳动力双迁移均衡 | 第149-152页 |
·产业扩散情形下的迁移 | 第150-151页 |
·产业集聚情形下的迁移 | 第151-152页 |
·产业扩散和产品市场一般均衡条件 | 第152-156页 |
·企业迁移对迁出地产品边际成本的影响 | 第156-157页 |
·企业迁移对迁出地产出的影响 | 第157-159页 |
第三节 产业集聚和扩散临界点 | 第159-161页 |
第四节 再均衡条件下的产出影响 | 第161-171页 |
·再均衡条件下的工资水平 | 第161-164页 |
·再均衡下的迁出地工业品边际成本 | 第164-166页 |
·三重均衡下的迁入地工业品边际成本 | 第166-168页 |
·企业迁移后三重均衡下的迁出地工业产出 | 第168-169页 |
·企业迁移后三重均衡下的迁入地工业产出 | 第169-170页 |
·企业迁移后三重均衡下的迁入地农业产出 | 第170-171页 |
·企业迁移后三重均衡下的迁出地农业产出 | 第171页 |
·迁移后三重均衡下的整个经济系统总产出 | 第171页 |
第五节 几种具体情况 | 第171-181页 |
·迁移对两地原有企业都带来正利润情形 | 第171-172页 |
·迁入地原有企业带来负利润,迁出地留下企业带来正利润 | 第172-181页 |
·对边际成本的影响 | 第174-175页 |
·企业和劳动力迁移三重均衡下的迁入地工业品边际成本 | 第175页 |
·企业迁移后双重迁移均衡下的迁出地工业产出变动 | 第175-178页 |
·企业迁移后三重均衡下的迁入地工业产出 | 第178-181页 |
·迁入地原有企业带来正利润,迁出地留下企业带来负利润 | 第181页 |
第六节 结论与政策内涵 | 第181-185页 |
第五章 要素流动和产业迁移下的内生性专业化分工 | 第185-206页 |
第一节 劳动力迁移和企业迁移一般均衡下的均衡劳动力配置 | 第185-188页 |
第二节 产品市场、劳动力迁移和企业迁移一般均衡下的劳动力配置 | 第188-197页 |
·产品市场一般均衡条件 | 第188-189页 |
·产品市场和劳动力迁移双均衡条件 | 第189-194页 |
·产品市场和企业迁移双均衡条件 | 第194-195页 |
·产品市场、劳动力迁移和企业迁移三均衡条件 | 第195-197页 |
第三节 产业扩散和产业集聚过程中的内生性专业化分工 | 第197-200页 |
·产业扩散情形下的内生性专业化分工 | 第197页 |
·产业集聚情形下的内生性专业化分工 | 第197-198页 |
·一般性产业迁移条件下的内生性专业化分工 | 第198-200页 |
第四节 劳动力迁移和企业迁移一般均衡下的内生性边际成本 | 第200-202页 |
·劳动力迁移一般均衡下的内生边际成本 | 第200-201页 |
·劳动力和企业迁移同时均衡下的内生性边际成本 | 第201-202页 |
第五节 产品市场一般均衡下的内生性专业化分工 | 第202-204页 |
·产品市场和劳动力迁移一般均衡下区际内生性相对边际成本 | 第202-203页 |
·产品市场和企业迁移一般均衡下内生性区际相对边际成本 | 第203-204页 |
·产品市场、劳动力迁移和企业迁移一般均衡下的内生性相对边际成本 | 第204页 |
第六节 小结 | 第204-206页 |
第六章 要素流动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 第206-227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206-207页 |
第二节 理论框架、基本假设及模型设定 | 第207-214页 |
·空间优化的内涵 | 第207-209页 |
·基本假设 | 第209-210页 |
·理论模型 | 第210-213页 |
·要素空间流动条件 | 第210-211页 |
·产出模型 | 第211-213页 |
·计量模型 | 第213-214页 |
第三节 定量范围、变量选定与数据处理 | 第214-220页 |
·定量范围 | 第214页 |
·变量选定 | 第214-216页 |
·数据处理 | 第216-220页 |
·内资投入量及内资空间流量解释变量 | 第216-217页 |
·劳动投入量及劳动区际流动解释变量 | 第217-219页 |
·被解释变量—国内生产总值 | 第219-220页 |
第四节 回归分析和计量结果 | 第220-226页 |
·要素区际流动促进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OLS回归分析 | 第222-224页 |
·要素区际流动促进经济增长的面板序列OLS回归分析 | 第224-226页 |
第五节 结论 | 第226-22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前瞻 | 第227-234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227-230页 |
·主要结论 | 第227-229页 |
·政策含义或建议 | 第229-230页 |
第二节 未来研究方向及本文不足之处 | 第230-234页 |
·未来研究方向 | 第230-232页 |
·本文不足之处 | 第232-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234-243页 |
附录 | 第243-285页 |
附录A.2 | 第243-246页 |
A.2.1 | 第243-244页 |
A.2.2 | 第244-246页 |
附录A.3 | 第246-253页 |
附录A.3.1 | 第246-247页 |
附录A.3.2 | 第247-249页 |
附录A.3.3 | 第249-250页 |
附录A.3.4 | 第250页 |
附录A.3.5 | 第250-252页 |
附录A.3.6 | 第252-253页 |
附录A.4 | 第253-266页 |
附录A.4.1 | 第253-256页 |
附录A.4.2 | 第256-259页 |
附录A.4.3 | 第259-262页 |
附录A.4.4 | 第262-265页 |
附录A.4.5 | 第265-266页 |
附录A.5 | 第266-284页 |
附录A.5.1 | 第266-273页 |
附录A.5.2 | 第273-281页 |
附录A.5.3 | 第281-282页 |
附录A.5.4 | 第282-284页 |
附录 A.6 | 第284-285页 |
致谢 | 第285-28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