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8页 |
·碳纳米管简介 | 第15-22页 |
·碳纳米管的结构特征 | 第15-16页 |
·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 | 第16-18页 |
·碳纳米管的性质 | 第18页 |
·碳纳米管的表征 | 第18-19页 |
·碳纳米管的应用 | 第19-22页 |
·氢气存储 | 第19页 |
·催化剂载体 | 第19页 |
·电子器件和光学器件 | 第19页 |
·碳纳米管的复合物 | 第19-20页 |
·碳纳米微加工 | 第20-21页 |
·导热材料 | 第21页 |
·化学和生物传感器 | 第21页 |
·药物及基因载体 | 第21-22页 |
·碳纳米管功能化的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碳纳米管的功能化 | 第22-25页 |
·共价功能化 | 第23-24页 |
·非共价功能化 | 第24-25页 |
·碳纳米管作为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碳纳米管作为金属离子的固相萃取吸附剂 | 第25-26页 |
·碳纳米管作为非金属阴离子的固相萃取吸附剂与传感器 | 第26页 |
·碳纳米管作为有机小分子的固相萃取吸附剂 | 第26-27页 |
·碳纳米管作为生物大分子的吸附剂 | 第27-28页 |
·碳纳米管作为气体的吸附剂与传感器 | 第28页 |
·碳纳米管在微生物检测方面的研究现状 | 第28-29页 |
·微生物检测 | 第28页 |
·碳纳米管在微生物吸附与检测方面的研究现状 | 第28-29页 |
·选题的依据以及创新点 | 第29-30页 |
·研究意义 | 第29-30页 |
·基本思路 | 第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48页 |
第二章 L-半胱氨酸功能化的多壁碳纳米管的制备、表征及其应用于选择性吸附分离重金属 | 第48-72页 |
·引言 | 第48-49页 |
·实验部分 | 第49-53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49页 |
·仪器 | 第49页 |
·L-半胱氨酸功能化多壁碳纳米管的合成 | 第49-50页 |
·表征 | 第50-51页 |
·静态吸附试验 | 第51-52页 |
·L-半胱氨酸功能化碳纳米管微柱的制备 | 第52页 |
·在线固相萃取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联用测定痕量镉的过程 | 第52-53页 |
·样品处理 | 第5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3-67页 |
·L-半胱氨酸功能化的多壁碳纳米管合成和表征 | 第54-59页 |
·静态、动态测定L-半胱氨酸功能化的多壁碳纳米管对Cd~(2+)的吸附容量 | 第59-60页 |
·测定L-半胱氨酸功能化的多壁碳纳米管对Cd~(2+)的动态吸附容量 | 第60-61页 |
·评价L-半胱氨酸功能化的多壁碳纳米管在线固相萃取Cd~(2+) | 第61-62页 |
·离子强度对在线固相萃取的影响 | 第62-63页 |
·L-半胱氨酸功能化多壁碳纳米管在线固相萃取Cd~(2+)的选择性 | 第63-64页 |
·分析特征量 | 第64-67页 |
·结论 | 第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第三章 组氨酸标签蛋白功能化碳纳米管的合成、表征及其应用于选择性识别吸附铜和镍 | 第72-104页 |
·引言 | 第72-73页 |
·实验部分 | 第73-83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73-74页 |
·仪器 | 第74-75页 |
·组氨酸标记蛋白质的构建,表达,提取和纯化 | 第75-80页 |
·表达载体构建 | 第75-76页 |
·大肠杆菌BL21(DE3)工程菌株E.coli BL21(DE3)/G8的诱导表达 | 第76页 |
·蛋白质的粗提取 | 第76-77页 |
·纯化融合组氨酸标记的蛋白质 | 第77-80页 |
·合成组氨酸标签蛋白功能化的碳纳米管 | 第80页 |
·表征 | 第80-81页 |
·静态吸附试验 | 第81页 |
·在线固相萃取的组氨酸标签蛋白功能化的碳纳米管微柱及其制备 | 第81-82页 |
·在线固相萃取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联用测定痕量铜和镍的过程 | 第82页 |
·样品消化 | 第82-8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3-97页 |
·组氨酸标签蛋白功能化的碳纳米管的表征 | 第83-86页 |
·静态吸附评价 | 第86-88页 |
·组氨酸标签蛋白功能化碳纳米管对于铜和镍测定的动态吸附容量 | 第88-89页 |
·组氨酸标签蛋白功能化的碳纳米管在线固相萃取Cu~(2+)和Ni~(2+) | 第89-92页 |
·组氨酸标签蛋白功能化的碳纳米管在线固相萃取Cu~(2+)和Ni~(2+)的选择性 | 第92-94页 |
·选择性吸附的机理 | 第94-95页 |
·分析特征量 | 第95-97页 |
·结论 | 第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4页 |
第四章 基于免疫-磁性-荧光多壁碳纳米管的超灵敏检测致病性溶藻弧菌 | 第104-130页 |
·引言 | 第104-106页 |
·实验部分 | 第106-112页 |
·试剂和材料 | 第106-107页 |
·仪器 | 第107-108页 |
·合成免疫磁性荧光多壁碳纳米管 | 第108-109页 |
·表征 | 第109-110页 |
·免疫磁性荧光多壁碳纳米管吸附细菌的镜检实验 | 第110页 |
·干扰菌实验 | 第110-112页 |
·干扰菌吸附实验 | 第111页 |
·琼脂糖凝胶的制备 | 第111页 |
·PCR扩增 | 第111-112页 |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 | 第112页 |
·免疫磁性荧光多壁碳纳米管定量检测溶藻弧菌实验 | 第11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2-124页 |
·免疫磁性荧光多壁碳纳米管合成和表征 | 第112-118页 |
·pH值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干扰菌的影响 | 第120-122页 |
·分析特征量 | 第122-123页 |
·对比检测溶藻弧菌的方法 | 第123-124页 |
·结论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0页 |
个人简历及科研成果 | 第130-131页 |
作者简历 | 第13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