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含油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 第10-11页 |
·含油废水的来源 | 第10页 |
·含油废水的危害 | 第10-11页 |
·含油废水的处理技术 | 第11-12页 |
·物理化学法 | 第11页 |
·物理法 | 第11页 |
·生物化学法 | 第11页 |
·化学法 | 第11-12页 |
·絮凝法处理含油废水的概况 | 第12-16页 |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处理含油废水 | 第12-13页 |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处理含油废水 | 第13-14页 |
·微生物絮凝剂处理含油废水 | 第14-16页 |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处理含油废水 | 第16-18页 |
·固定化技术概况 | 第16-17页 |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仪器和材料 | 第20页 |
·实验仪器 | 第20页 |
·实验试剂 | 第20页 |
·PSAS 的制备 | 第20页 |
·固定化所用材料 | 第20页 |
·EM 原液 | 第20页 |
·固定化载体的确定 | 第20-21页 |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COD 标准曲线的绘制方法 | 第21页 |
·NH_3-N 标准曲线的绘制方法 | 第21-22页 |
·石油类物质含量标准曲线的绘制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22-23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3-24页 |
·COD 标准曲线 | 第23页 |
·NH_3-N 标准曲线 | 第23-24页 |
·石油类物质标准曲线 | 第24页 |
·实验用废水 | 第24-25页 |
第三章 不同无机絮凝剂处理炼油废水 | 第25-32页 |
·投加量对炼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25-26页 |
·沉降时间对炼油废水的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26-27页 |
·pH 对炼油废水的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27-29页 |
·温度对炼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29-30页 |
·PSAS、PAC 絮凝剂最佳条件处理炼油废水的比较 | 第30-32页 |
第四章 不同高分子絮凝剂处理炼油废水 | 第32-39页 |
·投加量对炼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2-33页 |
·温度对炼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3-34页 |
·沉降时间对炼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4-36页 |
·pH 对炼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6-37页 |
·PAM、壳聚糖最佳条件处理炼油废水的比较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固定化微生物法处理炼油废水的研究 | 第39-47页 |
·菌种的选择 | 第39页 |
·固定化小球的制备 | 第39-40页 |
·PVA+活性炭小球的制备 | 第39-40页 |
·PVA 小球和PVA+活性炭小球的外观形态 | 第40页 |
·包埋法制备的小球有关参数的测定[87] | 第40-41页 |
·固定化小球处理炼油废水的研究 | 第41-47页 |
·pH 对小球处理炼油废水的影响 | 第41-43页 |
·投菌量对小球处理炼油废水的影响 | 第43-44页 |
·时间对小球处理炼油废水的影响 | 第44-45页 |
·两种小球在最佳条件下处理结果的比较 | 第45-4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