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形 传神 尚意--论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的演变过程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绪论 | 第9-11页 |
| 第一章 存形篇 | 第11-34页 |
| 第一节 存形莫善于画 | 第11-13页 |
| 第二节 存形的要求 | 第13-18页 |
| 一、生气、生机 | 第13-14页 |
| 二、热烈的氛围 | 第14-16页 |
| 三、叙事性 | 第16-17页 |
| 四、关联性 | 第17-18页 |
| 第三节 存形的手段 | 第18-23页 |
| 一、取势、造势 | 第18-19页 |
| 二、肢体语言的运用 | 第19-20页 |
| 三、象形 | 第20-21页 |
| 四、人物动态的连贯性 | 第21页 |
| 五、多重人物的组合 | 第21-22页 |
| 六、夸张的表现手法 | 第22-23页 |
| 第四节 早期人物画之造型特点与表现技巧 | 第23-34页 |
| 一、人物龙凤帛画 | 第23-25页 |
| 二、人物御龙图 | 第25-27页 |
| 三、包山大冢漆奁车马出行图 | 第27-28页 |
| 四、汉代画像砖石的人物造型特点 | 第28-34页 |
| 1、简化形体、符号化的艺术语言 | 第28-29页 |
| 2、流动的曲线 | 第29-30页 |
| 3、团块造型 | 第30-32页 |
| 4、重复的线 | 第32-34页 |
| 第二章 传神篇 | 第34-66页 |
| 第一节 传神论的美学基础——立象以尽意 | 第34-37页 |
| 一、象的释义 | 第34-35页 |
| 二、意的释义 | 第35-36页 |
| 三、用形象来述说 | 第36-37页 |
| 第二节 传神论的审美要求 | 第37-42页 |
| 一、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 第37-39页 |
| 二、度物取真、写形传神 | 第39-40页 |
| 三、以气韵求其画 | 第40-42页 |
| 第三节 传神的方法 | 第42-66页 |
| 一、从结构入手造型 | 第42-47页 |
| 二、取势造像、气韵生动 | 第47-53页 |
| 三、传神写照 | 第53-58页 |
| 四、着眼于特征的表现 | 第58-61页 |
| 五、谨毛而不失貌 | 第61-66页 |
| 第三章 尚意篇 | 第66-78页 |
| 第一节 审美趣味的改变 | 第66-68页 |
| 一、古画画意不画形 | 第66-67页 |
| 二、以逸气论画 | 第67-68页 |
| 第二节 造型的取向 | 第68-72页 |
| 一、不求形似 | 第68-69页 |
| 二、以书法入画、造型随意 | 第69-71页 |
| 三、借物抒情、写胸中逸气 | 第71-72页 |
| 第三节 文人画对人物画的影响 | 第72-78页 |
| 一、积极影响 | 第72-74页 |
| 1、崇尚个性的表达 | 第72-73页 |
| 2、追求作品的诗性与雅致 | 第73-74页 |
| 二、消极影响 | 第74-78页 |
| 1、造型的弱化 | 第74-75页 |
| 2、过多的主观表达 | 第75-76页 |
| 3、书写性导致了造型的概念化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 附图 | 第82-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