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深井地温场特征及热害控制模式研究
| 摘要 | 第1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详细摘要 | 第6-9页 |
| Detailed Abstract | 第9-15页 |
| 1 引言 | 第15-29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5-18页 |
| ·我国能源现状 | 第15-17页 |
| ·深井矿区所遇到的难题 | 第17-18页 |
| ·深井热害资源化的意义 | 第18-21页 |
| ·安全意义 | 第18-20页 |
| ·健康意义 | 第20页 |
| ·经济意义 | 第20-21页 |
| ·环境意义 | 第2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 ·深井热害理论研究 | 第21-22页 |
| ·降温技术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技术路线 | 第26页 |
| ·创新点 | 第26-29页 |
| 2 我国深井地温场特征 | 第29-45页 |
| ·我国主要煤炭分布区地温场情况及其特征 | 第29-40页 |
| ·我国主要煤炭分布区的地温梯度区划图 | 第29-31页 |
| ·我国主要煤炭分布区的-1000m深地温场区划图 | 第31-34页 |
| ·我国主要煤炭分布区的-1250m深地温场区划图 | 第34页 |
| ·我国主要煤炭分布区的-1500m深地温场区划图 | 第34-38页 |
| ·我国主要煤炭分布区的-2000m深地温场区划图 | 第38-40页 |
| ·我国主要热害矿井分布情况及其特征 | 第40-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5页 |
| 3 深井热害机理及其控制标准 | 第45-59页 |
| ·深井热害形成机理 | 第45-46页 |
| ·矿内热环境评价指标 | 第46-48页 |
| ·各国井下热环境控制标准 | 第48-49页 |
| ·矿内热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 第49-53页 |
| ·人体热平衡分析 | 第49-51页 |
| ·高温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分析 | 第51-52页 |
| ·不同高温环境下下人体反映情况 | 第52-53页 |
| ·我国矿井气候条件的安全标准 | 第53页 |
| ·深部环境温度对瓦斯的影响 | 第53-56页 |
| ·工作面热环境控制标准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4 深井热荷载分析 | 第59-79页 |
| ·工作面热荷载分析思路 | 第59页 |
| ·工作面热源分析 | 第59-66页 |
| ·围岩散热分析 | 第60-61页 |
| ·热水的散热分析 | 第61-62页 |
| ·压缩放热分析 | 第62-63页 |
| ·机电设备散热分析 | 第63-64页 |
| ·氧化放热分析 | 第64页 |
| ·采落矿岩的冷却散热分析 | 第64-65页 |
| ·人体散热及其计算方法 | 第65-66页 |
| ·深井热荷载计算反分析法 | 第66-73页 |
| ·反分析算法的基本原理 | 第66-67页 |
| ·反分析算法的推导思路 | 第67页 |
| ·反分析算法的公式推导 | 第67-73页 |
| ·工作面热荷载数值模拟验证 | 第73-77页 |
| ·Flunt计算软件介绍 | 第73-74页 |
| ·计算模型建立 | 第74-75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5-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 5 三种典型深井热害控制模式 | 第79-103页 |
| ·深井热害控制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原理 | 第79-81页 |
| ·夹河模式 | 第81-87页 |
| ·夹河矿简介 | 第81页 |
| ·夹河矿存在问题 | 第81-82页 |
| ·地温场变化规律 | 第82-84页 |
| ·井下热环境评价 | 第84-85页 |
| ·矿井涌水情况 | 第85-86页 |
| ·夹河模式热害资源化 | 第86-87页 |
| ·夹河模式主要特点 | 第87页 |
| ·三河尖模式 | 第87-95页 |
| ·三河尖矿简介 | 第88页 |
| ·三河尖存在问题 | 第88-89页 |
| ·地温场变化规律 | 第89-91页 |
| ·井下热环境评价 | 第91-92页 |
| ·矿井涌水情况 | 第92-93页 |
| ·三河尖模式热害资源化 | 第93-95页 |
| ·三河尖模式主要特点 | 第95页 |
| ·张双楼模式 | 第95-101页 |
| ·张双楼简介 | 第95-96页 |
| ·张双楼存在问题 | 第96页 |
| ·地温变化规律 | 第96-98页 |
| ·井下气候条件 | 第98-99页 |
| ·水资源情况 | 第99页 |
| ·张双楼模式热害资源化 | 第99-101页 |
| ·张双楼模式主要特点 | 第10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 6 工程应用及效果分析 | 第103-111页 |
| ·工程实施 | 第103-108页 |
| ·井下工程实施 | 第103-105页 |
| ·井上工程实施 | 第105-108页 |
| ·效果分析 | 第108-110页 |
| ·井下热害治理效果分析 | 第108-109页 |
| ·井上供热效果分析 | 第109-11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3页 |
| ·结论 | 第111页 |
| ·展望 | 第111-1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3-119页 |
| 致谢 | 第119-121页 |
| 作者简介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