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等离子体净化处理挥发性有机气体技术研究
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9页 |
1 (第1章)绪论 | 第19-24页 |
·(第1章第1节)课题背景 | 第19-21页 |
·(第1章第2节)课题来源 | 第21页 |
·(第1章第3节)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2 (第2章)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治理挥发性有机气体 | 第24-44页 |
·(第2章第1节)基本过程 | 第24-26页 |
·(第2章第2节)低温等离子体发生技术 | 第26-32页 |
·直流电晕放电 | 第27-29页 |
·脉冲电晕放电 | 第29-30页 |
·交直流叠加流光放电 | 第30-31页 |
·应用比较 | 第31-32页 |
·(第2章第3节)净化效率 | 第32-36页 |
·自由基产生 | 第33-34页 |
·自由基扩散 | 第34-35页 |
·自由基引发化学反应效率及评估方法 | 第35-36页 |
·(第2章第4节)低温等离子体治理VOCs工艺 | 第36-39页 |
·等离子体-催化剂协同工艺 | 第36-38页 |
·等离子体与传统技术集成 | 第38-39页 |
·(第2章第5节)等离子体净化效率评估 | 第39-41页 |
·(第2章第6节)副产物 | 第41-42页 |
·(第2章第7节)应用现状 | 第42-43页 |
·(第2章第8节)本章小节 | 第43-44页 |
3 (第3章)实验装置和方法 | 第44-53页 |
·(第3章第1节)1000m~3/h闭循环实验台 | 第44-47页 |
·(第3章第2节)电源 | 第47-49页 |
·直流电源 | 第47页 |
·交直流叠加(AC/DC)电源 | 第47-49页 |
·(第3章第3节)电参数测量 | 第49页 |
·(第3章第4节)气体分析 | 第49-51页 |
·气相色谱与气-质联用 | 第49页 |
·傅立叶红外光谱仪 | 第49-50页 |
·臭氧分析仪 | 第50-51页 |
·(第3章第5节)气溶胶粒径分布测试 | 第51-53页 |
4 (第4章)正负直流电晕处理苯乙烯 | 第53-70页 |
·(第4章第1节)引言 | 第53页 |
·(第4章第2节)实验装置及条件 | 第53-54页 |
·(第4章第3节)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4-68页 |
·伏安特性 | 第54-58页 |
·等离子体效率 | 第58-63页 |
·副产物的生成 | 第63-68页 |
·(第4章第4节)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5 (第5章)交直流叠加流光等离子体净化有机气体 | 第70-90页 |
·(第5章第1节)引言 | 第70页 |
·(第5章第2节)实验装置 | 第70-72页 |
·(第5章第3节)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2-89页 |
·AC/DC供电电源的电压和电流波形 | 第72-77页 |
·电路元件参数与等离子体效率之间的关系 | 第77-81页 |
·有机废气的降解 | 第81-89页 |
·(第5章第4节)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6 (第6章)气相副产物形成与有机气体降解途径 | 第90-98页 |
·(第6章第1节)引言 | 第90页 |
·(第6章第2节)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90-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7 (第7章)固相副产物气溶胶的产生与收集 | 第98-122页 |
·(第7章第1节)引言 | 第98页 |
·(第7章第2节)实验方法与荷电模型介绍 | 第98-100页 |
·(第7章第3节)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00-121页 |
·一段式等离子体反应器 | 第100-108页 |
·两段式等离子体系统 | 第108-121页 |
·(第7章第4节)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8 (第8章)总结与展望 | 第122-126页 |
·(第8章第1节)全文总结 | 第122-123页 |
·(第8章第2节)本文创新点 | 第123-124页 |
·(第8章第3节)展望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7页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