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动物学论文--动物形态学论文

三种蛙皮肤组织结构、生物活性物质的定位及其提取物的抑菌比较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缩写表第11-12页
第一章 两栖动物皮肤的资源价值及研究现状第12-24页
 1. 两栖类皮肤的进化、结构及其生物学机能第12-13页
   ·动物皮肤的进化第12页
   ·两栖类动物皮肤的结构第12-13页
   ·两栖类皮肤生物学机能第13页
 2. 两栖类皮肤系统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相关性第13-15页
 3. 两栖类皮肤肽的分类及作用机制第15-16页
 4. 国内外两栖类皮肤资源研究现状第16-18页
   ·国际上两栖类皮肤资源研究现状第16-17页
   ·中国两栖类皮肤资源研究现状第17-18页
 5. 我国两栖类皮肤资源开发应用前景及综合利用策略第18页
   ·我国两栖类皮肤资源开发应用前景第18页
   ·我国两栖类皮肤资源综合利用策略第18页
 6. 展望第18-19页
 参考文献第19-24页
第二章 黑斑蛙、虎纹蛙和牛蛙皮肤组织结构比较第24-31页
 1. 材料和方法第24-25页
   ·材料第24页
   ·染色方法第24页
   ·皮肤参数测量与计算第24页
   ·数据分析第24-25页
 2. 结果第25-29页
   ·三种蛙躯体各部位皮肤厚度比较第25页
   ·三种蛙躯体各部位皮肤胶原纤维层厚度比较第25-27页
   ·三种蛙躯体各部位皮肤腺体密度比较第27-29页
 3. 讨论第29-30页
 参考文献第30-31页
第三章 五种生物活性物质在三种蛙皮肤中的定位与比较第31-47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1-32页
   ·材料第31-32页
   ·主要试剂第32页
   ·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方法第32页
   ·观察与计数第32页
 2. 结果第32-38页
 3. 讨论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1页
 图版说明第41-47页
第四章 三种蛙皮肤提取物的抑菌作用比较研究第47-57页
 1. 材料和方法第47-50页
   ·材料第47-48页
   ·相关溶液配制第48-49页
   ·实验方法第49-50页
 2. 结果第50-51页
   ·抑菌实验结果第50-51页
 3. 讨论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图版说明第54-57页
附录第57-59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57-58页
 硕士期间撰写的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第58-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化对长江下游沿江城市气候影响的对比研究--以安庆、芜湖、南京、南通为例
下一篇:铜邻菲咯啉氨基酸类配合物对DNA的氧化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