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4页 |
| ·引言 | 第10-13页 |
| ·NO_x的治理 | 第13-14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 ·国外的研究发展 | 第14-16页 |
| ·国内的研究发展 | 第16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16-17页 |
| ·CFD 技术与数值模拟简介 | 第17-20页 |
| ·流体流动、传热传质过程 | 第17页 |
| ·预测的方法 | 第17-18页 |
| ·CFD 介绍 | 第18-20页 |
| 第2章 NO_x的生成机理 | 第20-37页 |
| ·NO_x生成途径的介绍 | 第20-30页 |
| ·热力型 NO_x | 第21-24页 |
| ·快速型 NO_x | 第24-26页 |
| ·燃料型 NO_x | 第26-30页 |
| ·控制 NO_x排放技术简介 | 第30-37页 |
| ·低氧燃烧技术 | 第30-31页 |
| ·空气分级燃烧技术 | 第31-32页 |
| ·燃料分级燃烧技术 | 第32-33页 |
| ·烟气再循环技术 | 第33页 |
| ·低 NO_x燃烧器 | 第33页 |
| ·尾部烟气净化 | 第33-34页 |
| ·湿烟气法脱硝 | 第34-37页 |
| 第3章 煤粉锅炉数值模拟模型 | 第37-56页 |
| ·基本方程 | 第37-38页 |
| ·气体湍流模型 | 第38-45页 |
| ·湍流模型简介 | 第38-44页 |
| ·本文所选用的湍流模型 | 第44-45页 |
| ·辐射换热模型 | 第45-49页 |
| ·区域法 | 第46页 |
| ·热流法 | 第46页 |
| ·蒙特卡洛法 | 第46-47页 |
| ·离散坐标法 | 第47页 |
| ·本文所选用的辐射换热模型 | 第47-49页 |
| ·气固两相流模型 | 第49-53页 |
| ·单颗粒动力学模型 | 第49-50页 |
| ·小滑移模型 | 第50页 |
| ·无滑移模型 | 第50页 |
| ·双流体型 | 第50页 |
| ·本文所选用的模型 | 第50-53页 |
| ·煤粉燃烧模型 | 第53-56页 |
| ·单步反应模型 | 第53页 |
| ·双方程模型 | 第53-54页 |
| ·多步平行反应模型 | 第54页 |
| ·焦炭燃烧模型 | 第54-56页 |
| 第4章 应用 Fluent 软件建立锅炉模型 | 第56-67页 |
| ·锅炉实体模型简介 | 第56-57页 |
| ·锅炉建模过程 | 第57-58页 |
| ·所选用的数学模型 | 第58-59页 |
| ·对原始工况的模拟结果 | 第59-67页 |
| ·原始工况温度分布图 | 第59-62页 |
| ·原始工况速度分布图 | 第62-64页 |
| ·原始工况气体浓度分布图 | 第64-67页 |
| 第5章 空气分级燃烧技术对于降低 NO_x生成的研究 | 第67-77页 |
| ·锅炉空气分级燃烧系统参数介绍 | 第67-69页 |
| ·数值模拟结果 | 第69-77页 |
| ·炉内温度分布图 | 第69-70页 |
| ·炉内气体浓度分布图 | 第70-73页 |
| ·炉内 NO_x浓度分布图 | 第73-77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84页 |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