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节 青藏高原和祁连山构造隆升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第二节 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第三节 选题依据及拟解决的问题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 | 第15-31页 |
第一节 裂变径迹的基础知识 | 第15-19页 |
1 核子径迹 | 第15-18页 |
·径迹形态 | 第15-16页 |
·径迹结构 | 第16-17页 |
·形成机制 | 第17-18页 |
2 裂变和裂变径迹形成过程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原理 | 第19-24页 |
1 基本测年原理和计算公式 | 第19-21页 |
2 参数讨论 | 第21-23页 |
3 现阶段测年方法-zeta(ζ)常数校准法 | 第23-24页 |
4 裂变径迹年龄组分分析 | 第24页 |
第三节 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及退火动力学 | 第24-31页 |
1 径迹退火现象 | 第24-25页 |
2 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动力学的研究 | 第25-29页 |
·实验室研究 | 第26-28页 |
·地质条件下的退火过程 | 第28-29页 |
·部分退火带和封闭温度 | 第29页 |
3 影响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的其他因素 | 第29-30页 |
·成分影响 | 第29页 |
·晶体学影响 | 第29-30页 |
4 裂变径迹长度分布特征的指示意义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祁连山东段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 | 第31-44页 |
第一节 祁连山东段区域概况 | 第31-34页 |
1 祁连山东段区域地理概况 | 第31-32页 |
2 祁连山东段区域地质概况 | 第32-34页 |
第二节 样品处理及结果 | 第34-38页 |
1 样品处理 | 第34页 |
2 实验测量 | 第34-36页 |
3 测试结果 | 第36-38页 |
第三节 热历史模拟研究 | 第38-44页 |
1 模拟方法 | 第38-41页 |
2 热历史模拟结果 | 第41页 |
3 长时间尺度剥蚀速率 | 第41-44页 |
第四章 祁连山东段热历史与构造抬升 | 第44-48页 |
第一节 冷却历史与构造抬升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地形对裂变径迹年龄、地表剥蚀速率的可能影响 | 第45-4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第49-53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