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24页 | 
| ·有机污染物分析的内容及意义 | 第10-12页 | 
| ·有机污染物简介 | 第10页 | 
| ·有机污染物分析的意义 | 第10-11页 | 
| ·有机污染物分析的现状 | 第11-12页 | 
| ·有机污染物分析的发展方向 | 第12页 | 
| ·高效液相色谱及相关联用技术 | 第12-15页 | 
| ·高效液相色谱简介 | 第12-13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类 | 第13-14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 | 第14-15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优点 | 第15页 | 
| ·固相萃取技术 | 第15-20页 | 
| ·固相萃取基本原理 | 第16页 | 
| ·固相萃取的吸附剂 | 第16-18页 | 
| ·固相萃取装置 | 第18页 | 
| ·固相萃取的操作程序 | 第18-19页 | 
| ·固相萃取技术的应用 | 第19-20页 | 
| ·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技术及其应用 | 第20-23页 | 
| ·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技术的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 ·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技术的应用 | 第21-23页 |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2 原柱富集-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的建立及性能评价 | 第24-27页 | 
| ·引言 | 第24页 | 
| ·实验部分 | 第24-25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24页 | 
|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5-26页 | 
| ·不同富集时间下的线性关系考察 | 第25页 | 
| ·不同样品浓度的线性关系考察 | 第25-26页 | 
| ·小结 | 第26-27页 | 
| 3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原柱富集-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27-36页 | 
| ·引言 | 第27页 | 
| ·实验部分 | 第27-28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27-28页 | 
| ·实验方法 | 第2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5页 | 
| ·检测波长与流速的选择 | 第28-29页 | 
| ·洗脱流动相的选择 | 第29-30页 | 
| ·水样中添加甲醇比例的选择 | 第30-31页 | 
| ·富集时间的选择 | 第31-32页 | 
| ·富集倍数的考察 | 第32页 | 
| ·工作曲线的建立及方法检测限考察 | 第32-33页 | 
| ·回收率及精密度考察 | 第33页 | 
| ·实际水样中的DMP 分析 | 第33-34页 | 
| ·原柱富集-液相色谱方法同时分析多种组分的尝试 | 第34-35页 | 
| ·小结 | 第35-36页 | 
| 4 自来水中芳香化合物的原柱富集-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36-45页 | 
| ·引言 | 第36-37页 | 
| ·实验部分 | 第37-38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37页 | 
|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4页 | 
| ·检测波长与流速的选择 | 第38-39页 | 
| ·洗脱流动相的选择 | 第39-40页 | 
| ·水样中添加甲醇比例的选择 | 第40页 | 
| ·富集时间的选择 | 第40-41页 | 
| ·富集倍数的考察 | 第41页 | 
| ·工作曲线的建立及新方法检测限 | 第41-42页 | 
| ·原柱富集-液相色谱方法的回收率及精密度 | 第42-43页 | 
| ·实际水样中的芳香化合物分析 | 第43-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 5 自来水中酚类物质的原柱富集-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45-57页 | 
| ·引言 | 第45-46页 | 
| ·实验部分 | 第46-47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46页 | 
|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6页 | 
| ·检测波长与流速的选择 | 第47-48页 | 
| ·洗脱流动相的选择 | 第48-49页 | 
| ·水样中添加甲醇比例的选择 | 第49-50页 | 
| ·富集时间的选择 | 第50页 | 
| ·富集倍数的考察 | 第50页 | 
| ·工作曲线的建立及新方法检测限 | 第50-52页 | 
| ·回收率及精密度考察 | 第52页 | 
| ·实际水样中的酚类物质分析 | 第52-53页 | 
| ·流动相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和盐的影响 | 第53页 | 
| ·富集流速、富集时间及样品浓度三个因素对富集的影响 | 第53-56页 | 
| ·小结 | 第56-57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 ·主要结论 | 第57-58页 | 
| ·后续工作的展望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71页 |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