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12-19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2. 诊断标准 | 第12-13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2页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2-13页 |
3. 病例选择 | 第13-14页 |
·纳入病例标准 | 第13页 |
·排除病例标准 | 第13-14页 |
·脱落病例标准 | 第14页 |
4. 临床治疗方法 | 第14-19页 |
·病例分组 | 第14页 |
·治疗方法 | 第14-15页 |
·观测指标 | 第15-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统计方法 | 第17页 |
·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17-19页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7-18页 |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18页 |
·不良反应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 第18-19页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19-26页 |
1. 临床资料一般情况比较 | 第19-23页 |
·两组年龄比较 | 第19页 |
·两组治疗前月经周期比较 | 第19页 |
·两组治疗前月经经量比较 | 第19-20页 |
·两组治疗前肥胖指数比较 | 第20页 |
·两组治疗前痤疮数量比较 | 第20页 |
·两组治疗前中医临床症状比较 | 第20-21页 |
·两组治疗前血LH、FSH、LH/FSH、T、PRL、E_2检测情况比较 | 第21-22页 |
·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比较 | 第22-23页 |
2. 临床研究结果 | 第23-26页 |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 第23页 |
·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 第23-24页 |
·两组治疗前后基础体温(BBT)的改善情况 | 第24页 |
·两组治疗后LH(mIU/L)、FSH(mIU/L)、LH/FSH比较 | 第24页 |
·两组治疗后T(ng/dl)、PRL(ng/ml)、E_2(pg/ml)比较 | 第24-26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26-39页 |
1. 现代医学对PCOS的认识 | 第26-29页 |
·现代医学对PCO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 第26-27页 |
·下丘脑垂体功能障碍与PCOS | 第26-27页 |
·肾上腺皮质机能异常与PCOS | 第27页 |
·高泌乳素与PCOS | 第27页 |
·现代医学对PCOS的病理生理的认识 | 第27-28页 |
·现代医学对PCOS的药物治疗 | 第28-29页 |
·现代医学对PCOS的手术治疗 | 第29页 |
2. 消囊调经1号方治疗肝郁气滞型PCOS的立论依据 | 第29-32页 |
·肝气郁结是PCOS发生的主要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29-31页 |
·中医对肝郁型PCOS治疗的认识 | 第31-32页 |
3. 消囊调经1号方对肝郁气滞型PCOS的影响 | 第32-38页 |
·消囊调经1号方的组方依据 | 第33-35页 |
·消囊调经1号方的现代药理研究 | 第35-38页 |
4. 问题与展望 | 第38页 |
5. 随访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附录 | 第45-59页 |
附录1: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和研究进展 | 第45-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2: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 第54-55页 |
附录3:知情同意书 | 第55-56页 |
附录4:消囊调经1号方临床观察表 | 第56-59页 |
附录5:随机分组情况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