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第一章 “肌理”说:翁方纲诗学的核心 | 第13-24页 |
第一节 “肌理”释义 | 第13-16页 |
(一) “肌理”纳入诗论的缘由 | 第13-14页 |
(二) 义理与文理 | 第14-16页 |
第二节 “肌理”说的现实意义 | 第16-21页 |
(一) “师古”非“泥古”:对格调的纠正 | 第17-19页 |
(二) 以实救虚:对“神韵”说的纠正与补充 | 第19-21页 |
第三节 “肌理”说——学问至上 | 第21-24页 |
第二章 诗法论:翁方纲诗学的发轫 | 第24-34页 |
第一节 学古——诗法的基石 | 第24-27页 |
(一) 法非“徒法”、“板法” | 第24-26页 |
(二) “求诸古人”——诗法立论的基石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江西诗派的远代知音 | 第27-34页 |
(一) 对黄庭坚诗学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 第28-32页 |
(二) 对江西诗派其它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 第32-34页 |
第三章 雅俗观:翁方纲诗学的视野 | 第34-48页 |
第一节 雅俗观 | 第34-38页 |
(一) 诗歌用语的雅正 | 第35-36页 |
(二) 诗风的雅正 | 第36-37页 |
(三) 选材的雅正 | 第37-38页 |
第二节 丰富多样的艺术鉴赏观 | 第38-43页 |
(一) 诗歌鉴赏原则 | 第38-40页 |
(二) 称赞或反对的诗风类型 | 第40-43页 |
第三节 儒家诗学的代表 | 第43-48页 |
结语 | 第48-53页 |
(一) 翁方纲与宋诗运动之间的传承关系 | 第48-49页 |
(二) 宋诗派的诗学思想借鉴、吸收了翁方纲诗学思想的精髓 | 第49-51页 |
(三) 总结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