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3页 |
第二章 黄酮类及雪荔颗粒四味组药的研究综述 | 第13-29页 |
第一节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一 黄酮类化合物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 第13页 |
二 黄酮类化合物抗炎免疫作用 | 第13-14页 |
三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抗癌作用 | 第14-15页 |
四 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 | 第15页 |
五 黄酮类化合物抗衰老作用 | 第15-16页 |
第二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一 黄酮类化合物在体内的吸收和分布 | 第16页 |
二 黄酮类化合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 | 第16-17页 |
三 结语 | 第17-18页 |
第三节 荔枝草、车前草、紫花地丁、六月雪的研究进展 | 第18-25页 |
一 荔枝草 | 第18-19页 |
二 车前草 | 第19-22页 |
三 紫花地丁 | 第22-24页 |
四 六月雪 | 第24-25页 |
第四节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 第25-29页 |
一 研究技术和方法 | 第25-27页 |
二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理论体系 | 第27-28页 |
三 结语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复方雪荔颗粒的药效实验研究 | 第29-36页 |
一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二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三 实验结果 | 第31-34页 |
四 讨论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荔枝草中高车前苷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 | 第36-43页 |
一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二 实验结果 | 第37-41页 |
三 讨论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复方雪荔颗粒的组织分布研究 | 第43-76页 |
第一节 复方雪荔颗粒组织样品处理方法的研究 | 第43-46页 |
一 实验仪器与试药 | 第43页 |
二 实验方法与实验结果 | 第43-45页 |
三 讨论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复方雪荔颗粒给药后高车前苷在心脏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 第46-51页 |
一 实验仪器、试药及动物 | 第46页 |
二 实验方法与实验结果 | 第46-50页 |
三 讨论 | 第50-51页 |
第三节 复方雪荔颗粒给药后高车前苷在肝脏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 第51-55页 |
一 实验仪器、试药及动物 | 第51页 |
二 实验方法与实验结果 | 第51-54页 |
三 讨论 | 第54-55页 |
第四节 复方雪荔颗粒给药后高车前苷在脾脏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 第55-59页 |
一 实验仪器、试药及动物 | 第55页 |
二 实验方法与实验结果 | 第55-58页 |
三 讨论 | 第58-59页 |
第五节 复方雪荔颗粒给药后高车前苷在肺脏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 第59-63页 |
一 实验仪器、试药及动物 | 第59页 |
二 实验方法与实验结果 | 第59-62页 |
三 讨论 | 第62-63页 |
第六节 复方雪荔颗粒给药后高车前苷在肾脏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 第63-67页 |
一 实验仪器、试药及动物 | 第63页 |
二 实验方法与实验结果 | 第63-66页 |
三 讨论 | 第66-67页 |
第七节 复方雪荔颗粒给药后高车前苷在胃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 第67-71页 |
一 实验仪器、试药及动物 | 第67页 |
二 实验方法与实验结果 | 第67-70页 |
三 讨论 | 第70-71页 |
第八节 复方雪荔颗粒给药后高车前苷在小肠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 第71-75页 |
一 实验仪器、试药及动物 | 第71页 |
二 实验方法与实验结果 | 第71-74页 |
三 讨论 | 第74-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全文总结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