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第一节 "桃源体"的渊源及辨体 | 第9-14页 |
1、《桃花源记》之前的洞窟传说文本 | 第9-10页 |
2、《桃花源记》和六朝洞窟传说 | 第10-11页 |
3、"桃源体"的辩体 | 第11-14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第二章 宋前"桃源体"小说叙事模式的流变 | 第18-28页 |
第一节 叙事模式三阶段的类型分析 | 第18-25页 |
1、三种进入方式 | 第18-21页 |
2、进入和逗留阶段景物描写的类型化 | 第21-25页 |
3、"结果"的流变和思想背景 | 第25页 |
第二节 新母题的加入及对叙事框架的调整与突破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叙事艺术的演变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宋前"桃源体"小说的题材演变 | 第28-38页 |
第一节 求道成仙 | 第28-30页 |
1、从发明神道到成仙考验 | 第28-29页 |
2、宗教意识的淡化 | 第29-30页 |
第二节 人神(仙)恋爱 | 第30-32页 |
1、不涉情爱的人神"因缘" | 第30-31页 |
2、从人神(仙)情爱到遇艳 | 第31-32页 |
第三节 乌托邦 | 第32-38页 |
1、乌托邦的"真实"——桃花源:"碧溪流水有桃源" | 第32-33页 |
2、仙境的"虚幻"——和神国:"人间有累不可住" | 第33-38页 |
第四章 宋前"桃源体"小说的内涵演变 | 第38-49页 |
第一节 宗教与世俗的理想——对人生选择的表达 | 第38-43页 |
1、牵念尘世,凡根未断 | 第38-39页 |
2、放弃富贵或伦常,锐意求仙 | 第39-40页 |
3、只愿为官 | 第40-42页 |
4、理想人生 | 第42-43页 |
第二节 社会政治的理想 | 第43-49页 |
1、避乱隐居的理想 | 第43-47页 |
2 、理想社会的期望 | 第47-49页 |
第五章 "桃源体"的历史意义 | 第49-54页 |
第一节 "桃源体"的历史意义 | 第49-52页 |
1、重写"桃源体"小说的价值 | 第49-50页 |
2、"桃源体"在其他题材的表现 | 第50-52页 |
3、概述"桃源体"小说唐后发展 | 第52页 |
第二节 "桃源体"的此岸关怀 | 第52-54页 |
1、桃源是对现实的逃避 | 第52-53页 |
2、桃源是对美好的憧憬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
附录 | 第59-63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