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1-39页 |
1.1多金属氧酸盐概述 | 第11-12页 |
1.2多金属氧酸盐催化性能 | 第12-13页 |
1.2.1多金属氧酸盐作为光催化剂 | 第12页 |
1.2.2多金属氧酸盐作为酸催化剂和氧化还原催化剂 | 第12-13页 |
1.3多金属氧酸盐均相催化剂 | 第13页 |
1.4多金属氧酸盐非均相催化剂 | 第13-31页 |
1.4.1复合氧化物TiO2-ZrO2催化材料 | 第14页 |
1.4.2POMs-ZrO2负载型催化材料 | 第14-19页 |
1.4.3POMs-TiO2负载型催化材料 | 第19-21页 |
1.4.4POMs-SiO2负载型催化材料 | 第21-22页 |
1.4.5POMs-复合氧化物负载型催化材料 | 第22-26页 |
1.4.6POMs-Ag负载型催化材料 | 第26-29页 |
1.4.7POMs-其它载体负载型催化材料 | 第29-31页 |
1.5贵金属表面等离子体效应(SPR) | 第31-35页 |
1.6选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1.6.1选题的意义 | 第35-36页 |
1.6.2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1.7实验试剂、测试方法及实验仪器 | 第37-39页 |
1.7.1实验试剂 | 第37页 |
1.7.2测试方法 | 第37页 |
1.7.3实验仪仪器 | 第37-39页 |
第二章mTiO2-ZrO2/PTA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39-55页 |
2.1引言 | 第39-40页 |
2.2实验部分 | 第40-41页 |
2.2.1不同钛锆摩尔比的mTiO2-ZrO2复合氧化物的制备 | 第40页 |
2.2.2mTiO2-ZrO2/PTA三元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40-41页 |
2.2.3mTiO2/PTA和mZrO2/PTA的制备 | 第41页 |
2.2.4模拟太阳光下MO的光催化降解 | 第41页 |
2.2.5可见光下Cr(VI)的光催化还原 | 第41页 |
2.3结果与讨论 | 第41-47页 |
2.3.1催化剂的合成 | 第41-42页 |
2.3.2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42-43页 |
2.3.3FT-IR表征 | 第43-44页 |
2.3.4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 | 第44-45页 |
2.3.5BET表面积与BJH孔隙分析 | 第45-47页 |
2.3.6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47页 |
2.4光催化活性探究 | 第47-50页 |
2.4.1光催化降解MO和光催化还原Cr(VI) | 第47-48页 |
2.4.2催化材料的稳定性测试 | 第48-50页 |
2.5催化机理探究 | 第50-53页 |
2.5.1荧光分析(PLs) | 第50页 |
2.5.2固态漫反射光谱(DRS) | 第50-51页 |
2.5.3活性物种捕获实验 | 第51-52页 |
2.5.4光催化机理 | 第52-53页 |
2.6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三章介孔Ag/PTA/mTiO2-ZrO2高效双功能催化剂的制备及在光/电驱动氮气还原反应中的应用 | 第55-79页 |
3.1引言 | 第55-56页 |
3.2实验部分 | 第56-58页 |
3.2.1Ag/PTA/mTiO2-ZrO2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56页 |
3.2.2光/电驱动氮气还原反应 | 第56-57页 |
3.2.3NH3/NH4+的浓度分析 | 第57-58页 |
3.3结果与讨论 | 第58-64页 |
3.3.1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 | 第58-59页 |
3.3.2BET表面积与BJH孔隙分析 | 第59-60页 |
3.3.3粉末衍射(XRD)和红外表征(FT-IR) | 第60-61页 |
3.3.4X-射线光电能谱(XPS) | 第61-63页 |
3.3.5电子自旋共振(EPR)、程序升温脱附(N2-TPD)和固态漫反射(DRS) | 第63-64页 |
3.4光驱动氮气还原反应的活性及催化循环实验 | 第64-67页 |
3.5光催化固氮机理探究 | 第67-71页 |
3.5.1光致发光光谱(PL),时间分辨荧光衰减光谱(TR-PL),电化学阻抗(EIS)和瞬态光电流响应 | 第67-69页 |
3.5.2光催化固氮机理探究 | 第69-71页 |
3.6电催化固氮的活性及稳定性试验 | 第71-77页 |
3.7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