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27页 |
1 湿热体质的源流考证 | 第12-16页 |
·《内经》对湿热体质的认识 | 第12-13页 |
·《伤寒论》和《金匾要略》对湿热体质的临床特征及其调治方法的认识 | 第13-14页 |
·晋隋唐宋金元时期医家对湿热体质理论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 第14-15页 |
·明清温病学家对湿热体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 第15-16页 |
2 现代医家对湿热体质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 第16-22页 |
·体质的分类 | 第17页 |
·湿热体质的概念与判定 | 第17-18页 |
·湿热体质的形成因素 | 第18-21页 |
·湿热体质的调治 | 第21-22页 |
3 脉压的现代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血压及脉压的病理 | 第22-24页 |
·脉压的生理变化 | 第24页 |
·脉压差减小的相关因素 | 第24-25页 |
4 小结 | 第25-27页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第27-35页 |
1 一般资料 | 第27页 |
2 诊断标准 | 第27页 |
3 纳入、排除、剔除和脱落标准 | 第27-28页 |
·纳入标准 | 第27页 |
·排除标准 | 第27-28页 |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 第28页 |
4 方法 | 第28-30页 |
·量表的制定 | 第28页 |
·体质判定标准 | 第28-29页 |
·数据采集 | 第29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29页 |
·实施方法 | 第29页 |
·质量控制 | 第29页 |
·治疗方法 | 第29-30页 |
·安全性评价 | 第30页 |
5 结果 | 第30-34页 |
·98 例湿热体质患者不同年龄组血压、脉压情况及不同脉压水平人数分布情况 | 第30-31页 |
·36 例湿热体质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脉压及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 | 第31-34页 |
6 安全性评价 | 第34-35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5-41页 |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5-36页 |
2. 临床观察结果讨论 | 第36-39页 |
·湿热体质患者普遍存在脉压偏小的规律 | 第36页 |
·脉压的现代研究进展 | 第36-37页 |
·治疗前后脉压变化情况及方药意义 | 第37-39页 |
·用脉压量化湿热体质的优越性 | 第39页 |
3. 本研究的特色及创新点 | 第39-41页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个人简历 | 第46-47页 |
附录 | 第47-53页 |
详细摘要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