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课题背景 | 第11-12页 |
·国内外野生草本地被相关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地被植物相关概念 | 第12页 |
·国外野生草本地被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国内野生草本地被植物研究 | 第13-15页 |
·野生草本地被发展趋势 | 第15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重点 | 第16-17页 |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2 区位概况 | 第18-19页 |
·地理地貌 | 第18页 |
·气候 | 第18页 |
·土壤和植被 | 第18-19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调研时间及范围 | 第19页 |
·样地的选择 | 第19页 |
·调查方法与内容 | 第19页 |
·样方数量的确定 | 第19-20页 |
·植物多样性指标的测度方法 | 第20页 |
·Margalef物种丰富度(R) | 第20页 |
·Pielou均匀度指数(J) | 第20页 |
·Simpson指数(D) | 第20页 |
·Shannon-Weiner指数 | 第20页 |
·简化重要值(I) | 第20页 |
·群落特征的描述方法和度量 | 第20-21页 |
·多优度-群集度的估测及其准则 | 第20-21页 |
·物候期 | 第21页 |
·数据处理的方法 | 第21-22页 |
4 清华校园野生草本植物构成分析 | 第22-31页 |
·科属构成 | 第22-24页 |
·清华校园春季野生草本地被植物种类构成 | 第23页 |
·清华校园夏季野生草本地被植物种类构成 | 第23-24页 |
·清华校园秋季野生草本地被植物种类构成 | 第24页 |
·区系组成 | 第24-28页 |
·植物科属的分布区类型 | 第24-25页 |
·清华校园植物科属分布区类型 | 第25-28页 |
·生活型组成 | 第28页 |
·野生观赏草本植物构成研究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5 清华校园野生草本地被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 第31-40页 |
·物种多样性体系的建立 | 第31页 |
·物种丰富度Margarlef指数 | 第31-34页 |
·不同配置类型下的Margarlef指数 | 第31-32页 |
·不同季节不同光环境下的Margarlef指数 | 第32-34页 |
·物种的多样性指数 | 第34-36页 |
·不同光环境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34-35页 |
·不同季节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35-36页 |
·植物物种的均匀度Pielou指数 | 第36-38页 |
·不同光环境的物种均匀度Pielou指数 | 第37-38页 |
·不同季节下的物种均匀度Pielou指数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6 清华野生草本植物群落景观季相变化规律研究 | 第40-50页 |
·不同季节野生地被植物的群落构成变化 | 第40-46页 |
·春季野生草本植物群落分类构成 | 第40-42页 |
·夏季野生草本植物群落分类构成 | 第42-44页 |
·秋季野生观赏植物群落构成 | 第44-46页 |
·野生草本地被植物景观变化图示分析 | 第46-49页 |
·半荫条件下野生草本植物景观变化图示分析 | 第46-48页 |
·全光条件下野生草本植物景观变化图示分析 | 第48-49页 |
·全荫条件下野生草本植物景观变化 | 第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7 清华野生草本植物群落季相变化特点及应用方式探讨 | 第50-58页 |
·清华校园野生草本植物季相景观特点 | 第50-54页 |
·清华校园野生草本地被植物的景观季相变化特点 | 第50-53页 |
·清华校园野生草本地被植物的色彩构成 | 第53-54页 |
·清华校园草本地被植物应用存在的问题 | 第54-55页 |
·清华校园野生草本地被植物应用相关对策 | 第55页 |
·清华校园野生草本植物群落应用方式探讨 | 第55-57页 |
·春季草本植物景观应用探讨 | 第56页 |
·夏季草本植物景观应用探讨 | 第56-57页 |
·秋季草本植物景观应用探讨 | 第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61页 |
建议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附录1 | 第67-70页 |
附录2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