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炮制、制剂论文

吴茱萸次碱纳米混悬剂的构建、表征及体内评价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符合说明第12-13页
前言第13-16页
第一章 吴茱萸次碱纳米混悬剂的构建第16-31页
 1. 引言第16页
 2. 仪器与试药第16-17页
 3. 处方与工艺研究第17-26页
   ·处方评价指标的建立第17页
   ·制备方法的选择第17-18页
     ·高压均质法制备Rut纳米混悬剂第17-18页
     ·微量沉淀法制备Rut纳米混悬剂第18页
   ·良溶剂中Rut浓度的选择第18-19页
     ·Rut在PEG-400中的溶解度第18-19页
     ·Rut浓度与粒径的关系第19页
   ·200nm Rut混悬剂的析晶介质筛选第19-23页
     ·表面活性剂单用对粒径的影响第19-20页
     ·表面活性剂联用对粒径的影响第20-21页
     ·表面活性剂用量对粒径的影响第21-22页
     ·析晶介质对纳米混悬剂稳定性的影响第22-23页
   ·600 nm和1000 nm Rut混悬剂的析晶介质筛选第23页
   ·良溶剂-不良溶剂的用量对粒径的影响第23-24页
   ·探头超声功率对粒径的影响第24页
   ·温度对粒径的影响第24-25页
   ·处方与工艺的确定第25-26页
 4. 讨论第26-30页
   ·处方评价指标第26页
   ·制备方法第26-27页
   ·良溶剂中Rut浓度对粒径的影响第27页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联用对粒径的影响第27-28页
   ·表面活性剂用量对粒径和稳定性的影响第28页
   ·Zeta电位第28-30页
 5 结论第30-31页
第二章 吴茱萸次碱纳米混悬剂的质量评价第31-51页
 1. 引言第31页
 2. 仪器与试剂第31页
 3. 含量测定第31-35页
   ·测定溶剂的选择第31-32页
   ·测定波长的确定第32页
   ·线性与范围第32-33页
   ·精密度第33页
   ·溶液稳定性第33-34页
   ·加样回收率第34-35页
   ·Rut纳米混悬剂样品的测定第35页
 4. 溶出度第35-40页
   ·方法第35页
   ·溶出介质的筛选第35-36页
   ·累积溶出取样时间点的设计第36页
   ·测定波长的确定第36-37页
   ·线性与范围第37页
   ·溶液稳定性第37-38页
   ·回收率第38页
   ·Rut纳米混悬剂累积溶出度测定第38-40页
   ·累积溶出度比较第40页
 5. 饱和溶解度第40-41页
   ·测定方法第40页
   ·样品测定第40-41页
 6. 粒径与Zeta电位第41-44页
 7. 形态透视电镜成像第44-46页
 8. 物态DSC确证第46页
 9. 稳定性第46-49页
 10. 讨论第49-50页
   ·粒径测定与形态测定第49页
   ·DSC测定第49页
   ·饱和溶解度第49-50页
   ·溶出度第50页
 11. 结论第50-51页
第三章 吴茱萸次碱纳米混悬剂的药动学研究第51-67页
 1. 引言第51页
 2. 仪器、试剂与动物第51页
 3. 方法与结果第51-63页
   ·溶液的制备第51-52页
     ·对照品溶液第51页
     ·内标溶液第51-52页
   ·血药浓度测定第52-58页
     ·色谱条件第52页
     ·血样的处理第52页
     ·专属性第52-53页
     ·标准曲线与定量下限第53-54页
     ·回收率与精密度第54-56页
     ·稳定性第56-58页
   ·五种Rut纳米混悬剂在大鼠体内的吸收第58-63页
     ·实验动物第58页
     ·给药与血样的采集第58-59页
     ·血药浓度测定第59-62页
     ·药动学参数的计算第62页
     ·相对生物利用度与统计学分析第62-63页
 4. 讨论第63-65页
   ·粒径与吸收的关系第63-64页
   ·代谢产物的推测第64-65页
   ·吸收机制探讨第65页
   ·后续研究第65页
 5. 结论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综述第71-84页
致谢第84-85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部分论文及其他工作第85-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苯基氢化萘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下一篇:橘的六个药材以及药对生姜—枳实、金银花—连翘化学成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