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前言 | 第11-31页 |
1. 玉米大斑病的研究现状 | 第11-23页 |
·玉米大斑病的分布及危害 | 第11页 |
·玉米大斑病病原及流行学 | 第11-12页 |
·玉米大斑病的表型鉴定以及分级标准 | 第12-13页 |
·玉米大斑病病菌的小种分化与动态变化 | 第13-14页 |
·玉米大斑病致病菌致病机理的研究 | 第14-15页 |
·大斑病致病菌入侵 | 第14页 |
·大斑病致病菌毒素及其危害 | 第14-15页 |
·大斑病毒素与植物细胞的互作 | 第15页 |
·玉米大斑病抗性机制的研究 | 第15-16页 |
·大斑病病害的常规防治 | 第16-17页 |
·大斑病的抗病育种 | 第17页 |
·大斑病抗性遗传的研究 | 第17-23页 |
·遗传机理 | 第17-18页 |
·大斑病抗性QTL/基因的定位与候选基因的筛选 | 第18-20页 |
·大斑病的单基因抗性与水平抗性 | 第20-21页 |
·基因的上位性与抑制基因 | 第21-22页 |
·剩余效应(residual effect) | 第22页 |
·大斑病新抗性基因及新的生理小种的鉴定 | 第22-23页 |
2. 植物抗病性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理 | 第23-24页 |
·植物抗病反应的类型 | 第24-25页 |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 | 第24页 |
·系统获得性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 | 第24-25页 |
·诱导系统抗性(induced systemic resistance,ISR) | 第25页 |
·诱导性基因沉默(induced gene silencing,IGS) | 第25页 |
·植物抗病反应涉及的两类基因 | 第25-28页 |
·植物抗病基因 | 第25-27页 |
·毒素降解酶 | 第25-26页 |
·蛋白激酶 | 第26页 |
·NBS-LRR蛋白 | 第26页 |
·胞外受体 | 第26页 |
·受体激酶 | 第26-27页 |
·植物抗病相关基因 | 第27-28页 |
3、植物基因图位克隆及其新的发展 | 第28-31页 |
·遗传标记的发展 | 第28页 |
·DNA分子标记的发展及其利用 | 第28-30页 |
·图位克隆的策略 | 第30-31页 |
·关联分析——一种寻找和验证功能基因的新方法 | 第31页 |
4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6页 |
1 材料及其处理 | 第31-32页 |
·本研究所用自交系材料及群体的构建 | 第31-32页 |
·病原菌的培养 | 第32页 |
2. 方法 | 第32-36页 |
·接种方法的选择 | 第32-33页 |
·群体DNA的提取 | 第33页 |
·目标区域多态性标记的获得 | 第33页 |
·多态性扩增产物的唯一性鉴定 | 第33-35页 |
·目标区域多态性标记的群体基因型检测 | 第35-36页 |
·F2群体单株以及F3家系表型数据的采集 | 第36页 |
·目标区域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36页 |
·目标区域抗病基因的预测 | 第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50页 |
1、目标区域SSR标记的开发与多态性标记的筛选 | 第36页 |
2、SSR标记的基因组上结合位点的特异性检验 | 第36-38页 |
3、病原菌的培养与鉴定 | 第38页 |
4、室内鉴定接种表型 | 第38页 |
5、叶片离体接种的结果 | 第38-40页 |
6、大田试验6-8叶期接种后2周表型的考察 | 第40-41页 |
7、抽雄期表型的考察 | 第41-42页 |
8、目标基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42-44页 |
9、HtNB连锁标记的基因型检测 | 第44-47页 |
10、不同抗性长度自交系组配F_2代分离群体对同一质量基因的定位结果 | 第47页 |
11、数据的偏分离及影响 | 第47-48页 |
12、基因HtTB区域生物信息学预测 | 第48-50页 |
讨论 | 第50-52页 |
1、本研究的定位结果与前人研究的比较 | 第50-51页 |
2、当地生理小种对本研究的影响 | 第51页 |
3、表型考察以及抗性鉴定的标准 | 第51-52页 |
总结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2页 |
致谢 | 第62-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