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6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4-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问题 | 第15-16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7-27页 |
1.2.1 突发公共事件 | 第17-19页 |
1.2.2 舆论 | 第19-23页 |
1.2.3 舆论场 | 第23-24页 |
1.2.4 网络舆论 | 第24-25页 |
1.2.5 舆论引导 | 第25-27页 |
1.3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7-29页 |
1.3.1 突发公共事件 | 第27-28页 |
1.3.2 舆论 | 第28页 |
1.3.3 舆论场 | 第28-29页 |
1.4 相关理论 | 第29-30页 |
1.4.1 场域理论 | 第29页 |
1.4.2 5W传播模式 | 第29-30页 |
1.4.3 框架理论 | 第30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30-33页 |
1.5.1 研究路径 | 第30-31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1.6 研究框架与内容 | 第33-36页 |
1.6.1 研究框架 | 第33-35页 |
1.6.2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35-36页 |
第二章 中国社会“两个舆论场”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 第36-43页 |
2.1 场的概念与相关理论 | 第36-38页 |
2.1.1 场的概念与场论发展:从物理学到心理学 | 第36-37页 |
2.1.2 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与媒介场 | 第37-38页 |
2.2 中国社会“两个舆论场”的形成与发展 | 第38-40页 |
2.2.1 “两个舆论场”的提出:主流媒体舆论场与口头舆论场 | 第38页 |
2.2.2“两个舆论场”的演变: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 | 第38-39页 |
2.2.3 “两个舆论场”在融媒体时代的新特征 | 第39-40页 |
2.3 舆论场的概念辨析与划分标准 | 第40-43页 |
第三章 突发公共事件中官方舆论场的构成与信息发布特征 | 第43-77页 |
3.1 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发布特征 | 第43-57页 |
3.1.1 政府信息发布渠道变迁 | 第43-46页 |
3.1.2 政府信息发布量、时效性及呈现形式分析 | 第46-51页 |
3.1.3 政府信息发布内容研究 | 第51-53页 |
3.1.4 政府信息发布效果评估 | 第53-57页 |
3.2 突发公共事件中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特征 | 第57-77页 |
3.2.1 研究设计 | 第58-60页 |
3.2.2 主流媒体新闻发布渠道变迁 | 第60-61页 |
3.2.3 主流媒体新闻发布时效性分析 | 第61-62页 |
3.2.4 主流媒体新闻报道框架分析 | 第62-73页 |
3.2.5 主流媒体新闻发布效果评估 | 第73-77页 |
第四章 突发公共事件中民间舆论场的构成与舆论传播规律 | 第77-96页 |
4.1 民间舆论场中的自媒体舆论传播特征研究——基于微博数据的内容分析 | 第77-89页 |
4.1.1 自媒体是民间舆论场的显性呈现 | 第77-80页 |
4.1.2 白媒体舆论的传播时效性分析 | 第80-82页 |
4.1.3 自媒体舆论的传播内容研究 | 第82-87页 |
4.1.4 自媒体舆论的传播效果评估 | 第87-89页 |
4.2 自媒体舆论背后的潜在舆论——基于全国性民意调查数据的分析 | 第89-93页 |
4.2.1 潜在舆论的概念 | 第89-91页 |
4.2.2 潜在舆论的测量手段 | 第91-92页 |
4.2.3 突发公共事件中潜在舆论的表达方式 | 第92-93页 |
4.3 自媒体舆论与潜在舆论的差异与联系 | 第93-96页 |
4.3.1 自媒体舆论与潜在舆论的差异 | 第94页 |
4.3.2 自媒体舆论与潜在舆论的联系 | 第94-96页 |
第五章 突发公共事件中官方与民间舆论场的异同比较 | 第96-112页 |
5.1 跨场域综合舆论研究指标体系构建 | 第96-99页 |
5.1.1 研究基础 | 第96-97页 |
5.1.2 量化指标体系构建 | 第97-99页 |
5.2 官方与民间舆论场的异同比较 | 第99-107页 |
5.2.1 官方与民间舆论场的舆论参与主体比较 | 第99页 |
5.2.2 官方与民间舆论场的舆论传播环境比较 | 第99-100页 |
5.2.3 官方与民间舆论场的舆论传播形式比较 | 第100-103页 |
5.2.4 官方与民间舆论场的舆论传播内容比较 | 第103-106页 |
5.2.5 官方与民间舆论场的舆论传播效果比较 | 第106-107页 |
5.3 官方-民间舆论场的错位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 第107-112页 |
5.3.1 时间上的错位 | 第108-109页 |
5.3.2 议题上的错位 | 第109-110页 |
5.3.3 情感上的错位 | 第110-112页 |
第六章 突发公共事件中官方与民间舆论场的互动机制研究 | 第112-118页 |
6.1 官方与民间舆论场互动的基础 | 第112-113页 |
6.1.1 官方与民间舆论场的空间存在重叠 | 第112页 |
6.1.2 在风险面前,官方与民间舆论场的利益诉求具有一致性 | 第112页 |
6.1.3 官方与民间舆论场的关系不断变化 | 第112-113页 |
6.2 官方舆论场对民间舆论场的引用与回应机制 | 第113-114页 |
6.2.1 官方舆论场对民间舆论场的信源引用 | 第113-114页 |
6.2.2 官方舆论场对民间舆论场的回应与辟谣 | 第114页 |
6.3 民间舆论场对官方舆论场的反馈与倒逼机制 | 第114-118页 |
6.3.1 民间舆论场对官方舆论场的评价与反馈 | 第114-117页 |
6.3.2 民间舆论场对官方舆论场的倒逼现象 | 第117-118页 |
第七章 基于两个舆论场的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策略研究 | 第118-132页 |
7.1 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面临的挑战 | 第118-120页 |
7.1.1 中国社会舆论格局改变 | 第118-119页 |
7.1.2 舆论研究数据更加复杂 | 第119-120页 |
7.1.3 舆论研究方法存在缺陷 | 第120页 |
7.2 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的角色嬗变 | 第120-124页 |
7.2.1 政府:从控制者到引导者 | 第121-122页 |
7.2.2 主流媒体:从喉舌到守望者 | 第122-124页 |
7.2.3 公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诉求 | 第124页 |
7.3 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的路径选择 | 第124-128页 |
7.3.1 发展政府新媒体矩阵,实现多政府部门联动 | 第124-126页 |
7.3.2 推进主流媒体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 第126-127页 |
7.3.3 主动关注民间意见领袖,同时培养官方意见领袖 | 第127-128页 |
7.4 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的机制构建 | 第128-132页 |
7.4.1 预警机制:机器与人工相结合的“监测-分析-预警”循环系统 | 第128-129页 |
7.4.2 调控机制:官方主导式的舆论疏导与适度干预 | 第129-130页 |
7.4.3 互动机制:基于多方对话的官方与民间参与主体互动 | 第130-131页 |
7.4.4 长效修复机制:社会信任重构与媒介素养提升 | 第131-132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32-137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32-135页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8页 |
致谢 | 第148-14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49-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