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冶金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冶金工厂论文--力能供应论文

冶金系统能源调控与流程配置优化的节能增效潜力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缩写和符号清单第14-17页
1 绪论第17-23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7-18页
    1.2 课题研究意义第18页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18-23页
        1.3.1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第18-20页
        1.3.2 研究创新点第20-23页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第23-43页
    2.1 钢产量及主要钢铁生产流程第23-30页
        2.1.1 钢产量及消费量第23-28页
        2.1.2 钢铁生产流程及能耗第28-30页
    2.2 能源效率评价方法和主要指标第30-35页
        2.2.1 整体能耗指标第31-32页
        2.2.2 工序能耗指标第32-35页
    2.3 能耗影响因素及节能潜力研究进展第35-39页
        2.3.1 主要能耗影响因素研究进展第35-37页
        2.3.2 节能潜力分析研究进展第37-39页
    2.4 基于分时电价的工业生产电力负荷控制第39-42页
        2.4.1 工业生产中的电力负荷控制第39-40页
        2.4.2 负荷波动对调峰机组能耗影响第40-42页
    2.5 本章小结第42-43页
3 典型钢铁生产能耗影响因素及约束关系第43-58页
    3.1 原材料中废钢比对生产能耗的约束第43-46页
        3.1.1 钢铁生产废钢比第43-44页
        3.1.2 废钢比对电炉钢比例的约束第44-46页
    3.2 生产规模对工序能耗和整体能耗的约束第46-47页
    3.3 能源结构对能源工业转换效率的约束第47-49页
        3.3.1 能源结构的差异第47-48页
        3.3.2 天然气与煤炭的工业转换效率差异第48-49页
        3.3.3 电力参数对能耗的影响第49页
    3.4 节能技术对工序能耗的影响第49-57页
        3.4.1 烧结、球团工序主要生产节能技术对工序能耗的影响第50-51页
        3.4.2 焦化工序主要生产节能技术对工序能耗的影响第51页
        3.4.3 高炉工序主要生产节能技术对工序能耗的影响第51-53页
        3.4.4 转炉工序主要生产节能技术对工序能耗的影响第53-54页
        3.4.5 电炉工序主要节能技术对工序能耗的影响第54-55页
        3.4.6 铸造工序主要节能技术对工序能耗的影响第55页
        3.4.7 轧制工序主要节能技术对工序能耗的影响第55-57页
        3.4.8 综合性节能措施第57页
    3.5 本章小结第57-58页
4 基于废钢比差异的钢铁生产系统能源效率分析第58-81页
    4.1 吨钢可比能耗指标局限性分析第58-63页
        4.1.1 吨钢可比能耗计算方法第58-60页
        4.1.2 工序能耗对吨钢可比能耗的影响第60页
        4.1.3 废钢比对吨钢可比能耗的影响第60-61页
        4.1.4 吨钢可比能耗指标在应用中的局限性第61-63页
    4.2 吨钢定比能耗指标的提出第63-65页
        4.2.1 吨钢定比能耗计算方法第63-64页
        4.2.2 基于物料平衡的废钢比与铁钢比的匹配关系第64页
        4.2.3 废钢比与炼钢系统能耗的匹配关系第64-65页
    4.3 重点钢铁企业生产能源强度变化原因分析第65-73页
        4.3.1 主要工序生产和能耗参数第65-66页
        4.3.2 各生产系统能耗变化第66-68页
        4.3.3 废钢比对炼铁系统能耗影响第68-70页
        4.3.4 两类能耗计算方法下能耗水平变化原因第70-73页
    4.4 中国、日本钢铁企业能源强度比较分析第73-79页
        4.4.1 生产与能耗情况比较第73-76页
        4.4.2 发电煤耗法下能耗水平差距原因第76-78页
        4.4.3 发电煤耗对吨钢能耗的影响第78-79页
    4.5 本章小结第79-81页
5 钢铁生产中的电力负荷控制和节能潜力分析第81-107页
    5.1 钢铁企业电力平衡情况第81-83页
    5.2 相关工序、发电方式和煤气种类的选择第83-87页
        5.2.1 生产工序运行特点及电力负荷第83-85页
        5.2.2 自备电厂煤气发电方式第85-86页
        5.2.3 副产品煤气资源相关参数第86-87页
    5.3 两类调峰机组运行模型第87-91页
        5.3.1 “低负荷”模式调峰机组运行模型第88-89页
        5.3.2 “两班制”模式调峰机组运行模型第89-90页
        5.3.3 调峰机组运行能耗及排放参数第90-91页
    5.4 生产工序电力负荷控制效果分析第91-98页
        5.4.1 炼钢系统内废钢与热铁水的平衡关系第92-93页
        5.4.2 企业耗电量、自发电量和电炉运行参数的变化第93-94页
        5.4.3 电力负荷变化及经济效益分析第94-96页
        5.4.4 调峰机组节能减排效果分析第96-98页
    5.5 发电煤气“储能调峰”利用模式效果分析第98-104页
        5.5.1 不同时段自备电厂发电煤气量第99-100页
        5.5.2 案例企业效果分析第100-102页
        5.5.3 自备电厂各时段自发电量变化第102-103页
        5.5.4 调峰机组节能减排效果分析第103-104页
    5.6 本章小结第104-107页
6 多因素影响下钢铁生产节能潜力分析第107-130页
    6.1 相关参数匹配第108-112页
        6.1.1 废钢比和电炉钢比匹配关系第108-110页
        6.1.2 产业结构参数设定第110页
        6.1.3 工序及流程能耗参数第110-112页
        6.1.4 天然气替代煤炭节能效率第112页
    6.2 多因素耦合钢铁生产能源强度计算模型第112-120页
        6.2.1 辅助系统能耗占比κ第113-114页
        6.2.2 非主工序能耗占比λ第114-115页
        6.2.3 基于工序能耗与流程能耗的两类计算模型第115-116页
        6.2.4 模型未知参数确定第116-119页
        6.2.5 模型准确性验证第119-120页
    6.3 能源效率与节能潜力分析第120-127页
        6.3.1 基于最低生产能耗的钢铁生产情况求解第120-121页
        6.3.2 基于最低生产能耗的钢铁企业能耗求解第121-123页
        6.3.3 电热当量法下单影响因素节能潜力研究第123-124页
        6.3.4 电热当量法下钢铁工业节能潜力分析第124-125页
        6.3.5 发电煤耗法下钢铁工业节能潜力分析第125-127页
    6.4 本章小结第127-130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30-133页
    7.1 结论第130-132页
    7.2 研究展望第132-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47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第147-150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稀土氧化物掺杂纳米钨粉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下一篇:高品质轴承钢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及夹杂物影响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