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等离子体物理学论文

相对论强度激光驱动的质子加速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35页
    1.1 .激光技术的发展第10-11页
    1.2 .基础等离子体理论第11-13页
        1.2.1 徳拜长度第11-12页
        1.2.2 等离子体振荡第12页
        1.2.3 电磁波在等离子体中的传输第12-13页
        1.2.4 等离子体流体方程第13页
    1.3 .激光与电子的相互作用第13-19页
        1.3.1 离化第13-14页
        1.3.2 单电子模型第14-15页
        1.3.3 有质动力第15-16页
        1.3.4 电子加热机制第16-18页
        1.3.5 电子输运第18-19页
    1.4 .离子加速第19-27页
        1.4.1 靶后法线鞘层场加速(TNSA)第20-24页
        1.4.2 辐射压加速(RPA)第24-25页
        1.4.3 冲击波加速(CSA)第25-26页
        1.4.4 BOA(Break-out afterburner)加速机制第26-27页
    1.5 .激光预脉冲第27-30页
    1.6 .激光驱动离子束的应用领域第30-35页
        1.6.1 质子照相第30-32页
        1.6.2 温稠密物质产生第32页
        1.6.3 快点火惯性约束热核聚变第32-33页
        1.6.4 放射肿瘤治疗第33-35页
第二章 实验与诊断方法第35-59页
    2.1 .引言第35-37页
        2.1.1 上海交通大学200TW激光装置第35-37页
    2.2 .激光对比度第37-38页
    2.3 .固体靶场区域建设第38-45页
        2.3.1 靶场建设第38-41页
        2.3.2 等离子体镜第41-44页
        2.3.3 可控预脉冲第44-45页
    2.4 .诊断第45-58页
        2.4.1 离子在探测器中的能量沉积第45-47页
        2.4.2 离子能谱诊断:汤姆逊谱仪第47-51页
        2.4.3 离子空间分布:RCF堆栈第51-56页
        2.4.4 横向探针光第56-58页
        2.4.5 可控预脉冲第58页
    2.5 .小结第58-59页
第三章 强激光驱动离子加速的优化研究第59-70页
    3.1 .引言第59页
    3.2 .TNSA模型第59-61页
    3.3 .实验方法第61-63页
    3.4 .激光离焦对离子加速的影响第63-65页
    3.5 .激光脉宽对离子加速的影响第65-67页
    3.6 .靶厚度对离子加速的影响第67-69页
    3.7 小结第69-70页
第四章 混合质子加速机制:激光预脉冲在质子加速中的影响第70-82页
    4.1 .引言第70页
    4.2 .实验方法第70-71页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1-77页
        4.3.1 能谱中的平台结构第71-72页
        4.3.2 激光与靶参数对平台结构的影响第72-75页
        4.3.3 TNSA与 CSA混合加速机制第75-77页
    4.4 .数值模拟第77-81页
    4.5 .小结第81-82页
第五章 激光预脉冲与靶尺寸的复合作用:小尺寸靶的离子加速研究第82-94页
    5.1 .引言第82页
    5.2 .小尺寸靶第82-84页
    5.3 .实验方法第84-85页
        5.3.1 靶第84-85页
        5.3.2 激光和诊断第85页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5-88页
        5.4.1 发散角第85-87页
        5.4.2 质子能谱第87-88页
    5.5 .解析模型与数值模拟第88-93页
        5.5.1 ASE与质子束发散角第88-90页
        5.5.2 预等离子体的流体动力学模拟第90-92页
        5.5.3 PIC模拟第92-93页
    5.6 .小结第93-94页
第六章 小尺寸靶的边沿辐射和靶杆辐射:横向电子输运的特征第94-103页
    6.1 .引言第94-96页
    6.2 .实验方法第96-97页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97-102页
        6.3.1 边缘辐射第97-100页
        6.3.2 靶杆辐射第100-102页
    6.4 .小结第102-103页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第103-108页
    7.1 .总结第103-104页
    7.2 .展望第104-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2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25-127页
致谢第127-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孕早期血清孕酮、β-HCG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下一篇:1型神经纤维瘤病:52例临床回顾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