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秤锤树属的种类与分布概况 | 第13-14页 |
1.2 秤锤树属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1 秤锤树属形态学和分类研究 | 第14-15页 |
1.2.2 江西秤锤树多样性的研究 | 第15页 |
1.3 遗传多样性 | 第15-21页 |
1.3.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与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1.3.3 ISSR-PCR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4 实验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2-31页 |
2.1 野外采样 | 第22页 |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2-23页 |
2.2.1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 第22-23页 |
2.2.2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2.3 江西秤锤树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23-25页 |
2.3.1 江西秤锤树叶片DNA的提取方法 | 第23-24页 |
2.3.2 模板DNA的浓度和纯度检测方法 | 第24-25页 |
2.4 江西秤锤树ISSR-PCR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2.4.1 ISSR-PCR原体系及扩增测序的建立 | 第25页 |
2.4.2 ISSR-PCR体系优化 | 第25页 |
2.4.3 ISSR-PCR引物筛选与确定退火温度 | 第25-26页 |
2.4.4 ISSR-PCR反应产物电泳检测 | 第26页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6-28页 |
2.5.1 数据记录 | 第26-27页 |
2.5.2 采用软件数据分析 | 第27-28页 |
2.6 果实形态数据采集与分析 | 第28-30页 |
2.6.1 数据采集 | 第28-29页 |
2.6.2 数据分析 | 第29-30页 |
2.7 花部形态数据采集与分析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1-61页 |
3.1 江西秤锤树花部形态结构观察与分析 | 第31-39页 |
3.1.1 江西秤锤树不同亚居群间花部形态变异的显著性分析 | 第31-33页 |
3.1.2 江西秤锤树亚居群内花部形态变异特征 | 第33-34页 |
3.1.3 江西秤锤树花部形态相关性分析 | 第34-35页 |
3.1.4 江西秤锤树花部形态聚类分析 | 第35-37页 |
3.1.5 江西秤锤树花部形态主成分分析 | 第37-39页 |
3.2 江西秤锤树果实形态多样性分析 | 第39-49页 |
3.2.1 江西秤锤树不同亚居群间果实形态变异的显著性分析 | 第39-42页 |
3.2.2 江西秤锤树亚居群内果实形态变异特征 | 第42-43页 |
3.2.3 江西秤锤树果实形态相关性分析 | 第43-45页 |
3.2.4 江西秤锤树果实形态聚类分析 | 第45-47页 |
3.2.5 江西秤锤树果实形态主成分分析 | 第47-49页 |
3.3 基因组DNA检测结果 | 第49-51页 |
3.3.1 DNA浓度与纯度检测 | 第49-50页 |
3.3.2 DNA电泳检测结果 | 第50-51页 |
3.4 江西秤锤树ISSR-PCR反应体系与退火温度的优化 | 第51-54页 |
3.4.1 模板DNA量对ISSR-PCR的影响 | 第51-52页 |
3.4.2 引物浓度对ISSR-PCR的影响 | 第52-53页 |
3.4.3 引物筛选与退火温度的确立 | 第53-54页 |
3.5 江西秤锤树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4-61页 |
3.5.1 江西秤锤树ISSR多态性 | 第54-57页 |
3.5.2 江西秤锤树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7-58页 |
3.5.3 江西秤锤树亚居群间遗传分化分析 | 第58-59页 |
3.5.4 江西秤锤树居群的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 | 第59-61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61-66页 |
4.1 江西秤锤树花果形态变异主要原因的探讨 | 第61-62页 |
4.2 江西秤锤树遗传多样性与花果形态变异的相关分析 | 第62-64页 |
4.3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