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引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2-14页 |
第2章 文献回顾与综述 | 第14-16页 |
2.1 激励与约束机制文献回顾与综述 | 第14-15页 |
2.2 经典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理论在精品投行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第3章 精品投行发展状况 | 第16-19页 |
3.1 精品投行的定义及市场状况 | 第16-17页 |
3.1.1 精品投行的定义 | 第16页 |
3.1.2 精品投行的历史梳理 | 第16-17页 |
3.1.3 精品投行的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 | 第17页 |
3.2 精品投行的特征 | 第17-18页 |
3.2.1 较强的人合性 | 第18页 |
3.2.2 服务的非标准化 | 第18页 |
3.2.3 业绩的波动性 | 第18页 |
3.3 精品投行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的重要性 | 第18-19页 |
第4章 可供精品投行借鉴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 第19-32页 |
4.1 综合投行 | 第19-21页 |
4.1.1 综合投行与精品投行的对比分析 | 第19页 |
4.1.2 综合投行的精品投行业务部门的薪酬激励制度 | 第19-20页 |
4.1.3 综合投行的精品投行业务部门的薪酬激励制度的启发 | 第20-21页 |
4.2 会计师事务所 | 第21-24页 |
4.2.1 会计师事务所与精品投行的相似性分析 | 第21页 |
4.2.2 会计师事务所薪酬激励构成情况 | 第21-22页 |
4.2.3 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层面激励制度分析 | 第22-23页 |
4.2.4 会计师事务所激励制度的启发 | 第23-24页 |
4.3 产业公司高管团队激励机制 | 第24-26页 |
4.3.1 产业公司高管团队激励与精品投行激励的相似性 | 第24页 |
4.3.2 产业公司高管团队薪酬激励构成与制度分析 | 第24-25页 |
4.3.3 产业公司高管团队薪酬激励制度的启发 | 第25-26页 |
4.4 私募股权机构激励机制 | 第26-32页 |
4.4.1 私募股权机构激励机制与精品投行激励的相似性 | 第26-27页 |
4.4.2 私募股权机构收入来源构成与制度分析 | 第27-29页 |
4.4.3 私募股权机构薪酬激励构成与制度分析 | 第29-30页 |
4.4.4 私募股权机构薪酬激励与约束制度的启发 | 第30-32页 |
第5章 精品投行案例研究 | 第32-49页 |
5.1 ef公司基本情况及股东介绍 | 第32-33页 |
5.2 ef公司团队与业务分析 | 第33-40页 |
5.2.1 ef公司发起设立及公司治理 | 第33-34页 |
5.2.2 ef公司组织结构及团队搭建 | 第34-35页 |
5.2.3 ef公司业务分类 | 第35-36页 |
5.2.4 ef公司业务价值 | 第36-38页 |
5.2.5 ef公司项目流程分析 | 第38-40页 |
5.3 ef公司治理中的激励制度分析 | 第40-43页 |
5.4 ef公司激励与约束制度 | 第43-49页 |
5.4.1 ef公司第一阶段薪酬激励制度 | 第43-45页 |
5.4.2 ef公司增加约束制度 | 第45-47页 |
5.4.3 ef公司新增约束制度的影响 | 第47页 |
5.4.4 ef公司第二阶段薪酬激励制度 | 第47-49页 |
第6章 激励与约束机制应用统计研究 | 第49-55页 |
6.1 描述性统计 | 第49-52页 |
6.2 回归分析 | 第52-55页 |
第7章 精品投行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结论 | 第55-58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5-56页 |
7.2 制度建议 | 第56页 |
7.3 研究不足 | 第56-57页 |
7.4 研究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