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1-13页 |
| 前言 | 第13-15页 |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3-14页 |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4-15页 |
| 1、对象和方法 | 第15-19页 |
| 1.1 对象 | 第15-17页 |
| 1.1.1 观察对象 | 第15页 |
| 1.1.2 分组 | 第15-16页 |
| 1.1.3 脓毒性休克诊断标准 | 第16页 |
| 1.1.4 纳入及排除标准 | 第16-17页 |
| 1.2 方法 | 第17-19页 |
| 1.2.1 观察方法 | 第17页 |
| 1.2.2 检测方法 | 第17-18页 |
| 1.2.3 统计学方法 | 第18-19页 |
| 2、结果 | 第19-28页 |
| 2.1 脓毒症组与脓毒性休克组一般资料比较结果 | 第19-23页 |
| 2.2 脓毒症组与脓毒性休克组PI值比较结果 | 第23-24页 |
| 2.3 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危险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第24-25页 |
| 2.4 脓毒性休克患者独立死亡危险因素的ROC曲线分析结果 | 第25-27页 |
| 2.5 脓毒性休克患者独立死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 第27-28页 |
| 3、讨论 | 第28-38页 |
| 3.1 脓毒性休克患者流行病学特点及研究现状 | 第28-29页 |
| 3.2 PI监测的原理及相关研究进展 | 第29-31页 |
| 3.3 研究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 3.4 脓毒性休克患者独立死亡危险因素的比较与分析 | 第33-35页 |
| 3.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35-38页 |
| 结论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6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6-47页 |
| 附录 | 第47-51页 |
| 综述 外周循环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 第51-65页 |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个人简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