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大气颗粒物 | 第9页 |
1.2 PM_(2.5)的成分与来源 | 第9-15页 |
1.2.1 水溶性离子 | 第9-11页 |
1.2.2 无机元素 | 第11-13页 |
1.2.3 OC与EC | 第13-14页 |
1.2.4 PM_(2.5)来源解析 | 第14-15页 |
1.3 PM_(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第15-16页 |
1.4 国内外PM_(2.5)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4.1 国外PM_(2.5)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4.2 中国PM_(2.5)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5 武汉市PM_(2.5)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实验与研究方法 | 第21-28页 |
2.1 采样点设置 | 第21页 |
2.2 样品采集及保存 | 第21-23页 |
2.3 化学组分分析 | 第23-25页 |
2.3.1 质量浓度 | 第23页 |
2.3.2 水溶性离子 | 第23-24页 |
2.3.3 无机元素 | 第24页 |
2.3.4 OC与EC | 第24-25页 |
2.4 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2.4.1 气团后向轨迹模型 | 第25-26页 |
2.4.2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 | 第26-28页 |
第3章 PM_(2.5)化学组成及污染特征 | 第28-52页 |
3.1 PM_(2.5)质量浓度 | 第28-29页 |
3.2 水溶性离子 | 第29-37页 |
3.2.1 水溶性离子空间变化特征 | 第29-30页 |
3.2.2 水溶性离子季节变化特征 | 第30-37页 |
3.3 元素碳与有机碳 | 第37-46页 |
3.3.1 浓度水平 | 第37-42页 |
3.3.2 碳质气溶胶来源 | 第42-46页 |
3.4 无机元素 | 第46-51页 |
3.4.1 浓度水平及季节变化 | 第46-49页 |
3.4.2 无机元素富集因子 | 第49-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PM_(2.5)来源解析 | 第52-64页 |
4.1 气团后向轨迹 | 第52-57页 |
4.1.1 后向气团轨迹来源季节变化 | 第52-54页 |
4.1.2 气团后向轨迹对PM_(2.5)质量浓度的影响 | 第54-55页 |
4.1.3 气团后向轨迹对水溶性离子浓度的影响 | 第55-57页 |
4.2 基于PMF模型的PM_(2.5)来源解析 | 第57-62页 |
4.2.1 PMF模型参数设定及优化 | 第57-58页 |
4.2.2 基于PMF模型的工业区PM_(2.5)来源 | 第58-60页 |
4.2.3 基于PMF模型的植物园PM_(2.5)来源 | 第60-6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5.1 结论 | 第64-65页 |
5.2 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