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状板岩劈裂破坏机理及应用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1.2.1 层状岩石巴西劈裂试验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1.2.2 层状岩石巴西劈裂试验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3 层状岩体巷道破坏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第2章 层状岩石本构模型与强度准则的研究 | 第15-26页 |
| 2.1 引言 | 第15页 |
| 2.2 横观各向同性弹性体本构关系 | 第15-19页 |
| 2.3 横观各向同性岩石弹性参数测定 | 第19-22页 |
| 2.4 横观各向同性岩石强度准则 | 第22-25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3章 层状板岩巴西劈裂试验研究 | 第26-44页 |
| 3.1 引言 | 第26页 |
| 3.2 板岩微观结构观测 | 第26-28页 |
| 3.3 巴西劈裂试验方案 | 第28-30页 |
| 3.3.1 试验材料 | 第28-29页 |
| 3.3.2 试验设备 | 第29页 |
| 3.3.3 试验方案 | 第29-30页 |
| 3.4 层状板岩劈裂破坏机理分析 | 第30-42页 |
| 3.4.1 抗拉强度 | 第30-34页 |
| 3.4.2 拉伸变形 | 第34-38页 |
| 3.4.3 破坏模式 | 第38-42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第4章 板岩巴西劈裂数值模拟 | 第44-64页 |
| 4.1 引言 | 第44页 |
| 4.2 颗粒流法计算原理 | 第44-51页 |
| 4.2.1 颗粒流基本方程 | 第45-49页 |
| 4.2.2 颗粒流接触模型 | 第49-51页 |
| 4.3 数值模型细观参数的标定 | 第51-54页 |
| 4.4 数值模型验证 | 第54-56页 |
| 4.4.1 数值模拟破坏强度与室内试验结果对比 | 第54页 |
| 4.4.2 数值模拟破坏模式与室内试验结果对比 | 第54-56页 |
| 4.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6-63页 |
| 4.5.1 裂纹启裂及扩展过程分析 | 第56-59页 |
| 4.5.2 破坏机理分析 | 第59-60页 |
| 4.5.3 能量分析 | 第60-63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5章 层状板岩巷道受拉破坏分析 | 第64-73页 |
| 5.1 引言 | 第64页 |
| 5.2 工程概况 | 第64-65页 |
| 5.3 巷道破坏过程 | 第65-69页 |
| 5.3.1 模型建立 | 第65-66页 |
| 5.3.2 结果分析 | 第66-69页 |
| 5.4 不同层面角度巷道破坏 | 第69-71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 6.1 结论 | 第73-74页 |
| 6.2 展望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