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电力房车环境监控系统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2 环境监控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 第14-16页 |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6-17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电力房车环境监控系统建模方法研究 | 第18-26页 |
2.1 电力房车监控系统 | 第18-20页 |
2.1.1 电力房车监控系统硬件结构 | 第18-19页 |
2.1.2 监控系统工作原理 | 第19-20页 |
2.2 系统内参数间的耦合关系 | 第20-21页 |
2.2.1 系统内检测参数的确定 | 第20页 |
2.2.2 房车内温度与湿度的互耦关系 | 第20-21页 |
2.3 环境监控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21-24页 |
2.3.1 环境监控系统模型 | 第21-22页 |
2.3.2 温湿度系统模型建立 | 第22页 |
2.3.3 温湿度间的解耦方法 | 第22-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模糊自适应PI-Smith控制算法研究 | 第26-48页 |
3.1 自适应Smith算法 | 第26-28页 |
3.1.1 Smith算法 | 第26-27页 |
3.1.2 自适应模糊控制 | 第27-28页 |
3.2 系统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第28-30页 |
3.2.1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 | 第28-29页 |
3.2.2 模糊控制规则的设计 | 第29页 |
3.2.3 PID参数自整定的原理 | 第29-30页 |
3.3 电力房车温湿度系统的解耦研究 | 第30-36页 |
3.3.1 温湿度控制系统的解耦方案比较 | 第30-35页 |
3.3.2 电力房车温湿度系统解耦设计 | 第35-36页 |
3.4 模糊自适应PI-Smith算法的仿真与分析 | 第36-46页 |
3.4.1 模糊自适应PI-Smith算法 | 第36-40页 |
3.4.2 模糊控制仿真 | 第40页 |
3.4.3 系统仿真模型 | 第40-41页 |
3.4.4 模糊规则的设计 | 第41-43页 |
3.4.5 仿真验证与分析 | 第43-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环境监控系统软硬件设计与实现 | 第48-80页 |
4.1 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 第48-61页 |
4.1.1 系统总体结构 | 第48-49页 |
4.1.2 PLC外部IO口分配 | 第49-50页 |
4.1.3 系统硬件模块实现 | 第50-61页 |
4.2 模糊自适应PI-Smith算法在系统中的实现 | 第61-72页 |
4.2.1 温湿度的采集及子程序设计 | 第61-63页 |
4.2.2 程序设计流程 | 第63-64页 |
4.2.3 设计模糊控制器,计算模糊查询表并置入PLC | 第64-67页 |
4.2.4 计算量化因子及比例因子置入PLC | 第67-70页 |
4.2.5 输入变量量化,反模糊化和PID控制 | 第70-71页 |
4.2.6 输出控制 | 第71-72页 |
4.3 下位机程序设计 | 第72-75页 |
4.3.1 PLC程序设计 | 第72-74页 |
4.3.2 上位机和PLC的连接建立 | 第74-75页 |
4.4 上位机组态软件 | 第75-79页 |
4.4.1 人机交互界面的组态 | 第76-78页 |
4.4.2 变量的组态 | 第78-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电力房车环境监控系统实验研究 | 第80-89页 |
5.1 PLC的模块调试 | 第80-81页 |
5.2 上位机智能控制软件的调试 | 第81页 |
5.3 房车监控系统运行实验与分析 | 第81-87页 |
5.3.1 电力房车內舱温度控制结果分析 | 第82-84页 |
5.3.2 內舱湿度控制结果分析 | 第84-85页 |
5.3.3 內舱烟雾报警系统验证 | 第85-86页 |
5.3.4 系统实验结果分析 | 第86-8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9-90页 |
6.2 主要贡献 | 第90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