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前言 | 第14-22页 |
1 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临床鉴别现状 | 第15-16页 |
2 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影像学鉴别现状 | 第16-18页 |
2.1 患者组与健康组间的影像学研究 | 第16-17页 |
2.2 单双相抑郁组间的影像学研究 | 第17-18页 |
3 额下回在单相抑郁症、双相障碍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 第18-19页 |
4 基于DTI技术的抑郁障碍脑白质网络研究 | 第19页 |
5 神经影像学模型在情感障碍中的临床研究应用 | 第19-20页 |
6 既往影像学在情感障碍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20页 |
7 本文研究创新及研究目的 | 第20-22页 |
7.1 研究创新 | 第20-21页 |
7.2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第一部分 转相前双相障碍患者脑网络拓扑属性的特征性改变:5年的前瞻性随访研究 | 第22-39页 |
1 对象与方法 | 第22-28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22-24页 |
1.2 临床资料 | 第24页 |
1.3 影像学数据 | 第24-26页 |
1.4 具体实验设计及分组 | 第26-27页 |
1.5 统计分析 | 第27-28页 |
2 结果 | 第28-35页 |
2.1 一般人口学及临床资料 | 第28-29页 |
2.2 转相组、单相抑郁组、对照组间全局及局部效率结果比较 | 第29-32页 |
2.3 转相组、单相抑郁组、对照组间局部效率差异 | 第32-33页 |
2.4 组间ROC曲线 | 第33-35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35-39页 |
第二部分 前额叶在单双相抑郁缓解期的脑网络属性差异 | 第39-51页 |
1 对象与方法 | 第39-44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39-40页 |
1.2 临床资料 | 第40-41页 |
1.3 影像学数据 | 第41页 |
1.4 具体实验设计及分组 | 第41-42页 |
1.5 统计分析 | 第42-44页 |
2 结果 | 第44-48页 |
2.1 一般人口学及临床资料 | 第44-45页 |
2.2 单相组、双相组、对照组间全局及局部效率的差异 | 第45-46页 |
2.3 单相组、双相组、健康对照组两组间局部效率差异 | 第46页 |
2.4 组间ROC曲线 | 第46-48页 |
3 分析及讨论 | 第48-51页 |
研究局限 | 第51页 |
总结 | 第51-52页 |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4页 |
文献综述 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脑影像学的鉴别作用 | 第6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缩略语索引 | 第75-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会议及学术成果 | 第77页 |
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 | 第7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文章情况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