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0页 |
1.1 碳量子点的发现及意义 | 第11页 |
1.2 碳量子点的性质 | 第11-15页 |
1.2.1 碳量子点的结构和组成 | 第11-12页 |
1.2.2 碳量子点的光学性质 | 第12-15页 |
1.3 碳量子点的合成 | 第15-23页 |
1.3.1 自上而下法 | 第15-17页 |
1.3.2 自下而上法 | 第17-20页 |
1.3.3 表面钝化及功能化 | 第20-21页 |
1.3.4 表面功能化 | 第21-22页 |
1.3.5 杂原子掺杂 | 第22-23页 |
1.4 碳量子点的应用 | 第23-28页 |
1.4.1 传感 | 第23-24页 |
1.4.2 生物成像 | 第24-26页 |
1.4.3 光催化 | 第26-27页 |
1.4.4 LED光电器件 | 第27-28页 |
1.5 本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第二章 钪掺杂碳量子点的固相合成及其在检测水中Cu~(2+)的应用 | 第30-42页 |
2.1 引言 | 第30-3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1-32页 |
2.2.1 试剂及仪器 | 第31页 |
2.2.2 Sc-oCDs的制备 | 第31-32页 |
2.2.3 Cu~(2+)的测定 | 第32页 |
2.2.4 样品处理及测定 | 第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0页 |
2.3.1 优化Sc-oCDs的合成条件 | 第32-33页 |
2.3.2 Sc-oCDs的结构表征 | 第33-34页 |
2.3.3 Sc-oCDs的光学性能 | 第34-37页 |
2.3.4 Cu~(2+)的检测 | 第37-39页 |
2.3.5 选择性 | 第39页 |
2.3.6 检测机理 | 第39-40页 |
2.3.7 实际样品分析 | 第40页 |
2.4 结论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基于双发射碳量子点的不同发射波长特异性比率检测血清中的赖氨酸及pH | 第42-56页 |
3.1 引言 | 第42-4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3-44页 |
3.2.1 试剂及仪器 | 第43-44页 |
3.2.2 rDCDs的制备 | 第44页 |
3.2.3 赖氨酸及pH的测定方法 | 第44页 |
3.2.4 样品处理和测定 | 第4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5页 |
3.3.1 rDCDs的表征 | 第44-46页 |
3.3.2 rDCDs的光学性能和可能的形成机理 | 第46-49页 |
3.3.3 荧光机理推测 | 第49页 |
3.3.4 rDCDs的稳定性 | 第49-50页 |
3.3.5 rDCDs的传感性能 | 第50-53页 |
3.3.6 检测机理的研究 | 第53-55页 |
3.4 结论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基于NCDs-MPH荧光探针检测PM | 第56-69页 |
4.1 引言 | 第56-5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7-58页 |
4.2.1 试剂及仪器 | 第57页 |
4.2.2 NCDs的制备和PM的测定方法 | 第57-58页 |
4.2.3 样品处理 | 第58页 |
4.2.4 实际样品测定 | 第5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8页 |
4.3.1 NCDs的表征 | 第58-61页 |
4.3.2 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61-64页 |
4.3.3 PM检测性能 | 第64-66页 |
4.3.4 荧光猝灭机理 | 第66-67页 |
4.3.5 样品分析 | 第67-68页 |
4.4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82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