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四、研究工作基础 | 第13页 |
五、论文创新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未成年人校园欺凌行为的概论 | 第14-22页 |
第一节 校园欺凌的界定 | 第14-17页 |
一、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的区别 | 第14-15页 |
二、校园欺凌与社会欺凌的区别 | 第15页 |
三、校园欺凌的概念及特征 | 第15-17页 |
第二节 未成年人校园欺凌行为的类型 | 第17-19页 |
一、身体欺凌 | 第17-18页 |
二、语言欺凌 | 第18页 |
三、社交欺凌 | 第18-19页 |
四、网络欺凌 | 第19页 |
第三节 校园欺凌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侵害 | 第19-22页 |
一、对生命健康权的侵害 | 第19-20页 |
二、对人格尊严权的侵犯 | 第20页 |
三、对隐私权的侵犯 | 第20-21页 |
四、对肖像权的侵犯 | 第21页 |
五、对名誉权的侵犯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未成年人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 | 第22-29页 |
第一节 法律保障体系的缺失 | 第22-24页 |
一、法律理念的缺失 | 第22-23页 |
二、相关的法律规定不够具体 | 第23页 |
三、相关的法律文件位阶过低 | 第23-24页 |
第二节 预防机制的缺失 | 第24-25页 |
一、政府及相关部门监管的缺失 | 第24页 |
二、学校教育管理的缺失 | 第24-25页 |
三、家庭教育管理的缺失 | 第25页 |
第三节 事后处理机制的缺失 | 第25-27页 |
一、救济制度的缺失 | 第25-26页 |
二、惩罚制度的缺失 | 第26-27页 |
第四节 其他因素的影响 | 第27-29页 |
一、个人因素 | 第27-28页 |
二、环境因素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未成年人校园欺凌行为域外法律规制及借鉴 | 第29-41页 |
第一节 美国针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法律规制 | 第29-32页 |
一、法律保障体系 | 第29页 |
二、预防机制 | 第29-31页 |
三、事后处理机制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日本针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法律规制 | 第32-36页 |
一、法律保障体系 | 第33页 |
二、预防机制 | 第33-35页 |
三、事后处理机制 | 第35-36页 |
第三节 韩国针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法律规制 | 第36-38页 |
一、法律保障体系 | 第36页 |
二、预防机制 | 第36-37页 |
三、事后处理机制 | 第37-38页 |
第四节 未成年人校园欺凌行为域外法律规制借鉴 | 第38-41页 |
一、制定了治理校园欺凌行为的专门法律 | 第38-39页 |
二、建立了有效的预防机制 | 第39-40页 |
三、建立了有效的事后处理机制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完善校园欺凌行为法律规制建议 | 第41-50页 |
第一节 完善反校园欺凌相关立法 | 第41-43页 |
一、立法原则 | 第41-42页 |
二、立法界定校园欺凌 | 第42页 |
三、参照《指导意见》完善相关立法内容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建立校园欺凌行为的预防机制 | 第43-46页 |
一、建立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监控系统 | 第43页 |
二、创建“校园欺凌预防基金” | 第43-44页 |
三、设立校园警察 | 第44页 |
四、建立政府及相关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防治体系 | 第44-46页 |
第三节 建立校园欺凌行为的事后处理机制 | 第46-50页 |
一、完善调查制度 | 第46-47页 |
二、完善惩罚制度 | 第47-48页 |
三、完善救济制度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附件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