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

河南中南部刺槐人工林固碳特征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9-20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进展第10-18页
        1.2.1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分配格局第10-11页
        1.2.2 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研究第11-13页
        1.2.3 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主要因素第13-18页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1 研究目的第18页
        1.3.2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 技术路线第19-20页
2 驻马店地区刺槐人工林储碳量及分布格局研究第20-28页
    2.1 试验地概况第20页
    2.2 研究方法第20-23页
        2.2.1 样地选择第21页
        2.2.2 样地基本信息调查第21页
        2.2.3 乔木层调查及取样第21-22页
        2.2.4 灌木层调查及取样第22页
        2.2.5 草本层和凋落物层调查及取样第22页
        2.2.6 土壤层调查及取样第22-23页
        2.2.7 实验室样品检测分析第23页
        2.2.8 数据计算第23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3-27页
        2.3.1 植被层碳含量第23-24页
        2.3.2 土壤层碳含量第24-25页
        2.3.3 乔木层碳储量及其分配第25页
        2.3.4 土壤层碳储量及其分配第25-26页
        2.3.5 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第26-27页
    2.4 讨论第27-28页
3 漯河地区刺槐人工林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研究第28-32页
    3.1 试验地概况第28页
    3.2 研究方法第28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28-31页
        3.3.1 植被层碳含量第28-29页
        3.3.2 土壤层碳含量第29页
        3.3.3 乔木层碳储量及其分配第29-30页
        3.3.4 土壤层碳储量及其分配第30-31页
        3.3.5 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第31页
    3.4 讨论第31-32页
4 河南不同地区刺槐人工林固碳特征比较研究第32-39页
    4.1 试验地概况第32页
    4.2 研究方法第32-33页
        4.2.1 数据计算第32-33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33-38页
        4.3.1 各地区刺槐人工林各组分碳含量比较第33页
        4.3.2 不同地区刺槐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及分配格局比较第33-34页
        4.3.3 不同地区刺槐人工林土壤层碳储量及分配格局比较第34页
        4.3.4 不同地区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比较第34-35页
        4.3.5 不同地区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固碳速率与潜力第35-36页
        4.3.6 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影响因子分析第36-38页
    4.4 讨论第38-39页
5 创新点与展望第39-40页
    5.1 创新点第39页
    5.2 研究展望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8页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第48-50页
致谢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3S”技术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的应用--以广西国有沙塘林场为例
下一篇:大叶栎引种适应性及培育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