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14-30页 |
1.1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非常突出 | 第14-15页 |
1.2 高血压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威胁 | 第15-20页 |
1.2.1 高血压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慢性疾病 | 第15页 |
1.2.2 高血压对老年人危害严重 | 第15-16页 |
1.2.3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 第16-17页 |
1.2.4 国内外高血压管理现状 | 第17-20页 |
1.3 治疗依从性是影响高血压管理的关键因素 | 第20-21页 |
1.3.1 治疗依从性的定义与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2 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 第21页 |
1.4 影响高血压治疗和管理的社会心理因素 | 第21-26页 |
1.4.1 抑郁与高血压 | 第22-25页 |
1.4.2 社会支持与高血压 | 第25-26页 |
1.5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26-28页 |
1.6 研究内容和假设 | 第28-30页 |
2 研究一: 抑郁在农村高血压老年人中的患病率 | 第30-38页 |
2.1 概述 | 第30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30-33页 |
2.2.1 研究地点 | 第30页 |
2.2.2 研究对象 | 第30-31页 |
2.2.3 研究步骤 | 第31页 |
2.2.4 测量工具或方法 | 第31-32页 |
2.2.5 数据分析 | 第32-33页 |
2.3 研究结果 | 第33-36页 |
2.3.1 基本人口学信息和疾病情况 | 第33-34页 |
2.3.2 血压值与PHQ-9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 | 第34-35页 |
2.3.3 抑郁和高血压之间的ROC曲线分析 | 第35页 |
2.3.4 高血压患者伴发抑郁的风险因素分析 | 第35-36页 |
2.4 讨论 | 第36-38页 |
3 研究二: 治疗依从性在抑郁影响老年人高血压管理中的中介作用 | 第38-46页 |
3.1 概述 | 第38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8-42页 |
3.2.1 研究地点 | 第38页 |
3.2.2 研究对象 | 第38-39页 |
3.2.3 研究步骤 | 第39-40页 |
3.2.4 研究工具 | 第40-41页 |
3.2.5 数据分析 | 第41-42页 |
3.3 结果 | 第42-44页 |
3.3.1 基本人口学信息和临床特征 | 第42-43页 |
3.3.2 抑郁预测血压控制情况的Logistic回归模型 | 第43页 |
3.3.3 抑郁预测治疗依从性的线性回归模型 | 第43页 |
3.3.4 抑郁和治疗依从性预测血压控制情况的Logistic回归模型 | 第43页 |
3.3.5 治疗依从性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43-44页 |
3.4 讨论 | 第44-46页 |
4 研究三: 抑郁在社会支持影响高血压控制情况中的中介效应 | 第46-54页 |
4.1 概述 | 第46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46-50页 |
4.2.1 研究地点 | 第46页 |
4.2.2 研究对象 | 第46-47页 |
4.2.3 研究步骤 | 第47页 |
4.2.4 研究工具 | 第47-49页 |
4.2.5 数据分析 | 第49-50页 |
4.3 结果 | 第50-52页 |
4.3.1 基本人口学信息 | 第50页 |
4.3.2 社会支持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 | 第50-51页 |
4.3.3 社会支持预测血压控制情况的Logistic回归模型 | 第51页 |
4.3.4 社会支持预测抑郁的线性回归模型 | 第51页 |
4.3.5 抑郁和社会支持预测血压控制情况的Logistic回归模型 | 第51-52页 |
4.3.6 抑郁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52页 |
4.4 讨论 | 第52-54页 |
5 研究四: 影响老年高血压的社会心理因素模型 | 第54-59页 |
5.1 概述 | 第54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54-55页 |
5.2.1 研究地点 | 第54页 |
5.2.2 研究对象 | 第54页 |
5.2.3 研究步骤 | 第54页 |
5.2.4 测量工具 | 第54页 |
5.2.5 数据分析 | 第54-55页 |
5.3 研究结果 | 第55-57页 |
5.3.1 模型拟合与修正 | 第55-56页 |
5.3.2 模型各相关因素间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及总效应 | 第56-57页 |
5.4 讨论 | 第57-59页 |
6 研究五: 老年高血压社会心理干预模式的构建和实证检验 | 第59-80页 |
6.1 概述 | 第59-60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60-74页 |
6.2.1 研究地点 | 第60页 |
6.2.2 随机方法和程序 | 第60-61页 |
6.2.3 被试 | 第61-62页 |
6.2.4 研究流程 | 第62-64页 |
6.2.5 干预 | 第64-69页 |
6.2.6 培训内容 | 第69-70页 |
6.2.7 研究工具 | 第70-72页 |
6.2.8 数据分析 | 第72-74页 |
6.3 研究结果 | 第74-79页 |
6.3.1 基本人口学信息 | 第74-75页 |
6.3.2 社会支持的干预效果 | 第75-76页 |
6.3.3 抑郁的干预效果 | 第76-77页 |
6.3.4 治疗依从性的干预效果 | 第77-78页 |
6.3.5 血压控制的干预效果 | 第78-79页 |
6.4 讨论 | 第79-80页 |
7 研究六: 社会心理干预模式的作用机制 | 第80-84页 |
7.1 概述 | 第80页 |
7.2 研究方法 | 第80-82页 |
7.2.1 研究地点 | 第80页 |
7.2.2 研究对象 | 第80页 |
7.2.3 研究步骤 | 第80页 |
7.2.4 测量工具 | 第80页 |
7.2.5 数据分析 | 第80-82页 |
7.3 研究结果 | 第82-83页 |
7.3.1 模型拟合 | 第82页 |
7.3.2 路径系数 | 第82-83页 |
7.4 讨论 | 第83-84页 |
8 总讨论 | 第84-86页 |
9 研究局限性和展望 | 第86-87页 |
10 结论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9页 |
附录 | 第99-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