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双极性抑郁症的情绪异常脑连接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4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主要创新工作 | 第12页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2-13页 |
1.5 小结 | 第13-14页 |
第2章 EEG信号特点和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9页 |
2.1 EEG信号概述 | 第14页 |
2.2 EEG信号各波段及其特点 | 第14-15页 |
2.2.1 EEG信号类型 | 第14页 |
2.2.2 EEG信号各频率特点 | 第14-15页 |
2.3 EEG信号研究方法概述 | 第15-19页 |
2.3.1 时域分析法 | 第15-16页 |
2.3.2 频域分析法 | 第16页 |
2.3.3 匹配跟踪法 | 第16页 |
2.3.4 混沌分析法 | 第16-17页 |
2.3.5 人工神经网络法 | 第17页 |
2.3.6 维格纳法 | 第17页 |
2.3.7 小波变换法 | 第17-19页 |
第3章 实验设计与数据预处理 | 第19-26页 |
3.1 实验设计的目的和方案 | 第19-20页 |
3.1.1 实验目的 | 第19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19页 |
3.1.3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3.2 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 | 第20-22页 |
3.2.1 实验环境与硬件设备的准备 | 第20页 |
3.2.2 抑郁量表和实验软件 | 第20-21页 |
3.2.3 情绪Stroop心理学范式 | 第21-22页 |
3.3 选择被试 | 第22-25页 |
3.3.1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 第22-23页 |
3.3.2 实验过程 | 第23-24页 |
3.3.3 数据的采集 | 第24-25页 |
3.4 小结 | 第25-26页 |
第4章 数据分析 | 第26-44页 |
4.1 数据的预处理 | 第26-29页 |
4.1.1 被试资料分析 | 第28页 |
4.1.2 反应时间的差异 | 第28-29页 |
4.2 数据的处理流程和PSI运算 | 第29-34页 |
4.2.1 相位同步指数 | 第30-31页 |
4.2.2 小波分析 | 第31-32页 |
4.2.3 相位同步指数分析过程 | 第32-34页 |
4.3 样本T检验 | 第34-42页 |
4.4 小结 | 第42-44页 |
第5章 相关分析与情绪异常脑连接 | 第44-54页 |
5.1 相关分析 | 第44-52页 |
5.1.1 正性情绪下各频段脑网络连接情况 | 第44-48页 |
5.1.2 负性情绪下各频段脑网络连接情况 | 第48-52页 |
5.2 小结 | 第52-5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54-55页 |
6.2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